100科技與文化2-5章評量整理-台中中心人文學系系學會整理
第二章 科技與人文
一、說明史諾提出所謂「兩種文化」以及「第三文化」的問題脈絡與意義。27答:英國科學家與小說家史諾(C.P.Snow)所謂的「兩種文化」(Two cultures)概念中已然明白揭露,他在以「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為題宣講的「瑞德講座」(Rede Lecture)中表示:
「我相信整個西方社會智識生活正越來越被分裂為兩極團體。文人知識分子在一極,科學家在另一極。」依據他當時的診斷,史諾認為兩種文化最大的困境在於彼此缺乏溝通,造成彼此相互不能理解。其實,史諾所謂「第三文化」,應指的是科學與人文的相互交談或溝通,也就是兩種文化的相互溝通,而不在此兩者之外,另設一「第三文化」的存在。
三、 何謂「外推」?請就「語言性的外推」、「實踐性的外推」、「存有學的外推」三層次分別說明之。答:30-31(參考資料)
六、 請說明現代科技提供的新的人文向度,以及現代科技中所隱含的人文主義
契機。39-40
答:現代科技的發展亦提供了積極的、新的人文向度,可以簡述為以下三點:
(一) 科技的發展使人不再對自然感到無能為力,甚至不再受到自然的威脅。
自然變成一個可予重新組合和轉換的可能性,亦成為對人類發揮創造行動的一種邀請。
(二)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合理化程度的提高,人有了更大的實現正義的可能性,不但可以促進更多的產品以供分配,而且可以用更為合理而有效的方法來
從事分配。
(三)科技的發展有助於人格的提升,由於人對外在世界的征服,亦更能促發
其內在自由和思想的提高。
現代科技中隱含了更深刻的人文主義,一種講行動、重創造的人文主義。一方面由於當代物理、天文、生物科學的研究,使我們不能再停留於近代以人的主體為中心的封閉傾向的人文主義。另一方面,科技運作的本質亦呈現一種講求行動的形上學,科技實際上是出自吾人對於世界的一種改造行動。存在就是行動,此乃科技所隱含的形上學。行動的形上學宣示一種創進不息,參贊化育的人文主義,正與我國一向所主張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知行合一的人文主義不謀而合。
第三章 中西科技與文化互動
一、 請說明西方科技最初經由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而引進中國的階段,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西方船堅炮利的逼迫下引進中國的階段,兩者之間主要的差別。p47
答:十六世紀末開始的大約兩世紀期間,是史家公認中西科技互動最有意義的時期,當時的意圖純正、氣氛友善,而結果亦豐碩。由於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利瑪竇(Matteo Ricci)於1582年來華,帶動了引介歐洲科技的運動,當時歐洲許多重要的科學與技術,諸如歐基里得幾何學、天文學、製圖學、兵學、鐘錶製作……等等,皆引進了中國,在這些領域中的許多西方科技書藉也被翻譯成中文。許多中國精英分子,無論官員或知識分子,也都肯定它們在知識上與實用上的價值。
十九世紀後半期之後中西科技互動帶有較多的爭鬥與悲劇性格,因為此時的互動首先是由西方帝國主義者,挾帶其優勢的科技能力,迫使中國挫敗,引起了後者對西方的好奇心,從而引發出來,其氣氛是屈辱而有爭鬥性的,其結果則是使中國向西方科技被動學習積重難返,終致使中國相對地依賴西方的宰制。更嚴重的是,此一宰制的邏輯(logic of domination)竟逐漸使中國由對西方「科技依賴」,演變為「文化依賴」。
二、 請說明西方近代科技與我國傳統科技之間的主要差別。p49
答:我國傳統科學與西方近代科學間的差異,乃在於
1、我國傳統科學在其理論形式上缺乏邏輯與數學結構,亦未對自身的語言結構進行反省,達到有意識地建立一套能控制科學言說的邏輯系統的地步。我國傳統數學只用於描述經驗資料,而非用形構理論。是以我國的科學理論,原則上乃奠基於直覺與玄學的想像,容或有利於洞察生活整體與環境之奧蘊,但卻缺乏西方科學在方法論上的精確性與邏輯上的嚴格性。
2、在我國傳統科學中,經驗資料乃經由極詳細、但未必有工具協助的被動觀察而蒐集的,它幾乎不曾試行採用任何有組織的實務,或對吾人的知覺作主動的、人為的控制。
3、我國傳統科技亦缺乏西方的科學哲學與知識反思的傳統。如果我傳統文化要發展出近代西方意義下的科學,傳統科學必須憑藉邏輯數學結構,將其科學理論加以重建;並且須經由系統性的實驗來確立經驗資料;而且,這一切都必須能置於科學哲學與知識論的批判之下。
五、 請說明張之洞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為中西科技互動典範上的意義。P53-55
答: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張之洞提倡對列強採均勢外交政策,「以夷制夷」,並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科學政策。張之洞在《勸學篇》裡主張保存中國傳統,尤其是儒家傳統的價值,並以之西方科技相結合。由於張之洞的性格偏向於實用取向,因而較傾向於從諸如鐵路、開礦、軍事等的實用科技來理解西學,而非以科學理論與基礎科學的意義來理解之。同時,也強調以傳統人文價值與社會知識,來拓展士大夫階層視野的必要性。為達到這些目的,他開始遣送中國學生出洋留學,在國內建立學制,並推動有關西方書藉的翻譯,尤其取材自日本的譯本或評介。就理論層面言,它也受到許多學者的批判,例如嚴復就曾指出:「中學有中學之體用,西學有西學之體用」。但時至今日,由於舉世對西方科技之普遍價值已然興起了相當程度的懷疑,從信仰科技的世界主義,回過頭來重新重視文化的本土特性。第三世界的人們開始了解到所謂「西化」,往往意味著接受西方的宰制。,往往意味著接受西方的宰制。這些新的情境,敦促我們以一更深刻的方式,來重視審視「體用」典範。但是,張之洞由於未曾適切地進行知識論上的反省,是以並不曾領會到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之間的重要差異,而是依照社會需求,來訂定其科技政策。由於他是從較為實用主義的觀點來看待科學,因此他會傾向於從實際需要的角度,來決定其科技政策,以致科技政策成為他的外交政策之一部分。例如:川奧漢鐵路之興築,他非以科學分析為依據,而是依據列強均勢外交上的需求,來考量其科技政策。知識論或知識批判依然付諸闕如。
七、 請說明孫中山先生對於中西科技互動的思想,進而討論中西科技互動所涉及的文化發展應有的想法。答:58-60(參考資料3)
第四章 科技發展與終極信仰
一、請說明現代人的精神困境。p70
終極信仰是文化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環。所謂終極信仰是指一個歷史性的生活團體中之成員,由於對於人生與世界之究竟意義的終極關懷,而將自己生命投向某一最後根基。傳統社會中此一終極信仰較為明顯,現代由於科技的成功與效率,動搖了傳統的終極信仰,因而產生了現代人的意義危機。一方面,傳統的意義與價值已無力主導新生的社會結構;另一方面,當代人也仍在尋找一個新的意義核心、新的安定點,找尋當代人所能接受的終極信仰。
現代化歷程的加深,已經出現了許多弊端。舉其要者有二。
1、現代化的一大要素是理性化,然而,理性的過度膨脹,反而造成理性本身的貧乏化,使得現代人的生命愈缺乏意義。
2、現代人否認彼岸世界,認定生命的目的就在此世,然而,可悲的是,舉凡俗世可得的快樂和利益,皆不能滿足人對生命的意義和渴望,於是引發更多的不滿、挫折與焦慮,進而造作更多的劣行與社會問題,藉以填滿內心的空虛,隨之又帶來更大的不安。
二、 請說明人追求意義的需要與終極信仰之間的關係。p71
答: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所謂「虛無主義」曾有一深刻意義,亦即「重新估訂一切價值」。可是,在今天,「虛無主義」已經變得膚淺化。當前的虛無主義是一般人們的一種心靈狀態,只追求眼前的利益和快樂,心中卻沒有值得生命奉獻的長遠理想。傳統價值規範已經逐漸失去它們人們心中的信用了,很難再激動人們內心的生命的活力和理想。現代人需要重新尋回值得生命奉獻的理由,也因此對於人文信仰和宗教信仰的認知就變得非常重要。
三、 說說明人文信仰的意義、特性與限制。P72-74
答:(一) 人文信仰的意義:所謂「人文的信仰」,是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真、善、美、和諧、正義等等這些出自人性的要求,而且人可予以(至少局部)實現的價值。對於人的生命意義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
(二)人文信仰的特性:
1、歷史性:人文信仰所針對的人生理想多是在時間中發展,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過許多人追求、印證,仍然覺得深富意義。例如:真、善、美、仁愛、和諧等等,都是載諸經典,歷久彌新的人文信仰對象。
2、時代性:隨著時代的改變,人們不會固定崇尚某些價值。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中,皆有不少新價值出現。例如,值此工業社會、後工
業社會,人們更強調自我實現、資訊流通、工作與休閒均衡等價值。
3、親切性:由於人生理想是來自每個人心靈內在的要求,因此每人應選擇適合自己興趣和個性的價值,宛如發自內心的呼喚,才會倍感親切,願意為它奉獻生命,這樣的人文信仰,可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三) 人文信仰的限制
人文信仰間會有差異:應透過溝通,解決人文信仰的差異,因為別人的人文信仰與我不同,並不證明彼此衝突的必要性,而只證明世間有偌多值得生命奉獻的價值理想,人們應透過溝通,分享世間價值的豐富性。
四、 請說明宗教信仰的意義與內涵,以及宗教信仰的超越性、神聖性與制度性。
答:p74-75 (如參考資料4)
七、 請說明今天人信仰科技的深層意涵。78-79
答:有相當大部分的現代人信仰科技,凡事都要拿科技來當準繩。科學與技術成為新興的無名無姓的神明。科技成為部分現代人的信仰對象,其深刻意義就在於它使人類感覺到自己擁有驚人的力量,提昇了人的權力與擴張之意志,但同時又毀滅了一切個體性和獨特性。在科技崇拜中,最深刻的含意是一種封閉的人文主義:以人為宇宙之中心,又以理性為人之中心。
然而,對於科技的信仰並不能使人獲得真正的解救。從此以往,人類役於物而不能役物,崇拜自己的主體性,崇拜自己的產品,其實代表了人類對於自己的崇拜,也就是崇拜自己的強力意志。
科技的發展也使人的終極信仰,由原先的超越的對象,例如上帝、老天爺等,轉變為內在的對象,甚至崇拜人自己本身。人的主體性取代了原先的上帝。科技發展使人們對於自己的終極信仰之知覺減弱,使其只對此世可獲得、可控制的對象有所知覺。
九、 請說明宗教的社會參與的真正意義所在。81
答:宗教的社會參與必需時時從教義、教規、禮儀與靈修方法中,找尋其社會參與的精神來源;再從現代化的理性知識與技術獲取社會參與的理論與方法。尤其重要的是,必需從對宗教經典的創造性詮釋中,證成宗教的社會參與。在每個宗教經典中,皆包括了豐富的符號、儀式、事件等等,皆可以「象徵」視之,詮釋其新意,也就是透過字面的、直接的、可見的符號,指向精神的、間接的、不可見的意義。
第五章 科技發展與倫理道德
一、 請說明「倫理」與「道德」兩語詞的關係與差異。91
答:倫理道德屬於文化的規範系統。西方一般皆區別倫理(Ethik)與道德(Moral)。「道德」僅涉及個人,要求個人的自性(selbstheit),然而,「倫理」則涉及社會,旨在保障群體之人格。就中國哲學而言,道德雖與倫理相關,卻又與之有別,道德所指涉及者,乃大學所言之誠意、正心、修身;或莊子所言之「內聖」之道,另一方面,「倫理」則指涉及大學所言之齊家、治國、平天下或莊子所言之「外王」之道。
整體來說,倫理是某一特定社會中人們依以彼此互動的行為規範。它代表了一個必須透過社會和歷史的方式來自我實現的行動者。道德則關涉到主觀意向,以及個人實現其主體性的方式。它代表一個人提升其主觀意向,以及個人實現其主體性的方式。它代表一個人提升其主體到達普遍性的歷程及其結果。換言之,道德指一行為主體努力實現其人格的歷程及結果,以主體性為其中心指涉,雖然說他的自我實現必須在倫理關係的脈絡中實行。簡言之,道德乃以倫理關係為基礎,並在發展倫理關係之中去提升歷程與結果。
二、 為什麼近代科技雖解除了宗教的魔咒,但是如果人不提昇倫理道德,科技有可能再度成為新的魔咒?92
答:就如在西方自十六世紀以來,科學運動的興起,解除了宗教的魔咒,使人們袪除了迷信的外衣,從此以科學的理性為依歸。不過,在今天,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失控,也造成了環境的污染、生態的失衡、人類生活的機械化、人際的疏離等等弊端。科技越精確、越有效,人類卻更不快樂,也更為墮落。如果缺乏倫理道德的提升,科技有可能再度成為新的魔咒。也因此,人類如果不承擔責任,發揮道德精神,科技的魔咒將為人類生活帶來新的威脅。就此而言,科技刻正塑造的「新社會」,一方面固然要有科技進步作為支柱,另一方面也應該有倫理精神充盈其間,才能營造一個合乎人性的生活世界。
四、 請說明科技在道德善惡方面的雙重性。97-98
答:科技的本性既非純然是善,亦非純然是惡。科技是雙重的,能善亦能惡。就以DDT為例,它雖然可以殺死病菌,但亦會對食物鏈造成不良影響。為此它一方面救人命,另一方面亦可能使人類陷入飢餓的危機。又如,用科技開發自然也會造成若干災害,例如伐木會改變氣候和水土;設立工廠會產生工業污染。由於高科技影響之層面既深且廣,過去一個人或一個團體若要作惡,如傷人或殺人,可能受到自然力和技術的限制,但今天卻有大量作惡的可能。生物、核能、化學武器,都是由於技術進步,而提供了大量的殺傷力。
科技具有雙重性,可善亦可惡,然其為善或為惡,則決定於吾人所設定的目的,人若有好的使用目的,則科技能為善;人若有壞的使用目的,則科技能為惡。例如用藥來救人,或用藥來殺人,彼此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此,除了善良的動機之外,人還需要更詳盡的知識和道德的勇氣。
五、 請說明科技對於倫理的正面影響。答:98-100(參考資料5)
七、 請說明何謂人的位格、何謂人位格的自律性與相關性?106,108,109
答:鮑愛狄(Boethius)曾為位格下了定義,十分有名:「位格是一個以理性為本性的個別實體(Persona est rationalis naturae Thomas)」。此一定義已經蘊含了自律因素-個別實體,和相關性的因素-理性。此一定義再經聖多瑪斯(St. Thomas)予以發展,似乎更能對人性的自律性和相關性的互動有更深刻的洞見。聖多瑪斯深明人的自律性,指出位格乃自我控制的行動主體。
人的位格在追求自律的過程中,仍然隸屬於其他的存在物所共同分享的同一領域。一方面,科技的發展提升了人的自由和自律,並擴充了人的相關性的體系。這是科技影響的積極面的後果。但是,另一方面,它亦有其消極面的後果:科技促動了人去濫用自由,並且盲目地、被動地接受社會體系和科技體系的影響與決定。在此脈絡下,如果人要成為科技的主人,而不是科技的奴隸,就必須重視人的位格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問題並不在於科技如何損傷人的位格的自律性和相關性,而是在於我們必須把科技的發展,當成是從人的位格追求提高自律性和擴充相關性的活動中引伸出來、發展出來的。
簡言之,確立人的位格是科技社會的倫理教育之核心,表示人的位格的自律性和相關性的陶成與實,是優先於科技的自律性和相關性,並且有能力主導科技的自律性和相關性。此乃邁向成為科技主人之途徑。
十、按照你的想法,應該如何使人做為科技之主人,而不是科技的奴隸。113
套用一句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道德教育之功能在確保人性並藉此使人類能堪任科技之主人,而非其奴隸。人的位格在結構上和動態上都是由自律性和相關性的對比所構成,此乃一切道德教育之人學基礎。至於科技的自律與系統之特性,則是由人性此種深刻結構和動力所引伸發展出來的。道德教育,無論是做為教導和學習的制度化歷程,或是做為人格陶成的整全歷程,都必須考量並納入奠基的歷程和顯發的歷程。吾人若能因此而陶成更多既能自律又相關的人格,則如此的道德教育,終究有一天能使人類成為科技之主人。
科技與文化期末考考古題
92 一、簡答題:六題選做四題,請扼要回答〈60% 每題15分〉
1.請為「環境倫理」下一簡單定義。 p.145
2.請簡單列出考量複製人的五大倫理判準。 p.164
3.請簡單說明何謂「資訊」(information)與「陶成」(formation)的分離。 p.197
4.科技時代的藝術特別凸顯哪兩個重要觀念? p.135
5.現代藝術拒斥傳統藝術中哪兩個原理?。 p.127
6.何謂「參贊式的建構」? p.145
二、申論題:三題選做二題〈40% 每題20分〉
1.請說明傳統中國哲學的自然觀的三大要點:整體論、有機論和歷程論。 p.149-150
2.請從自由意志的判準分析複製人的倫理問題。 pp.170-172
3.請說明資訊發展需要什麼樣的人文精神。 pp.200-202
92副
一、簡答題:六題選做四題,請扼要回答〈60% 每題15分〉
1、簡單說明,由於近、現代科技的發展,「技術」如何與「藝術」逐漸分離。p.122第二段
2、科技的發展提供藝術創作新的材料,表現在哪些方面較為明顯?試舉二例回答。pp.130-132
3、請簡單說明何謂「宰制性的建構」。p. 145
4、請簡單敘述「圖像式思考」與「數位化思考」有何不同。 pp.188- 189
5、何謂「順時節用,愛物惜物」? p152
6、世界文化的發展由近代的「表象文化」轉變為後現代的何種文化? p.188
二、申論題:三題選做二題(40% 每題20分)
1、請說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語中的自然觀。 pp. 147-148
2、請說明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隱藏著什麼樣的人文危機?pp.195-200
3、請從保存與發展的判準分析複製人的倫理問題。pp. 168-170
94
一、簡答題:五題選做四題(若五題全做,只評閱前四題)每題12分,共48分
1. 請簡述當代藝術中「自動運作」的意義。 p.130
2. 西方藝術家在新創造力泉源探索的推動下,一方面走向其他文明,另一方面走向原始文明,亦即分別走向哪兩種主義? p.133
3. 泰勒五項環保的倫理原則,所預設的自然觀,隱含了 哪兩項重要概念?p.146
4. 從中西「德行論」的主張中,可以抽繹出哪兩個倫理判準? p.163
5. 電腦與資訊的發展,新興起一種模擬三度空間的想像空間。這個想像的空間是由哪兩樣因素構成的? pp.188
二、申論題:三題選做二題(若三題全做,只評閱前二題)每題26分,共52分
1.請說明當代藝術對於實在論原理的質移與否定。pp.127-128
2.請就您的觀點,論述複製人這項科技行為所涉及的倫理問題。參見課本第八章,同學可自由發揮。
3.詩人艾略特(T.S.Eliot)在「岩石」這首詩中說: 吾人在生活中所喪失的生命,於今安在? 吾人在知識中所喪失的智慧,於今安在? 吾人在資訊中所喪失的知識,於今安在?請論述這首詩的內涵。pp.195-196
94副
問答題:共五題,每題20分,總共100分
1. 在科技發展的影響下,現代藝術最重要的是空間結構本身的改變。請針對文藝復興以來空間觀的三點原理,分述現代藝術空間結構的變化。 pp.123-6
2. 泰勒從原本為社會倫理的原則,將之用在環境倫理的領域中,提出哪五項環保的倫理原則? pp.145-7
3. 從我國傳統哲學的自然觀,轉出倫理的基本原則為何?pp.150-1
4. 請從卓越與和諧的判準分析複製人的倫理問題。pp.172-5
5. 請說明「電腦是人的心智的延伸」的意義。 pp.192
96
壹、簡答題:共四題,每題10分,共40分。
1.科技時代的藝術特別凸顯哪兩個重要觀念? p.135
2.西方與中國的自然觀不同,西方的自然觀屬於何種性質的建構?中國的自然觀屬於何種方式的建構? p.145
3.請舉岀泰勒所提出的五項環保倫理原則的其中兩項。 pp.145-6
4.請舉岀考量複製人的五大倫理判準的其中兩項。 p.164
貳、問答題:三題選答二題,每題30分,共60分。
1.請根據您的觀察,說明科技的發展提供了藝術創作哪些新的材料。請舉岀兩項加以說明。 pp.130-2
2.請根據您的觀察,說明當代科技快速的發展與濫用,造成了哪些環境的污染?如何改善? 開放作答
3.請根據您的觀察,說明電腦與人腦的差異。請舉岀兩項加以說明。 pp.200-201
96副
問答題:共四題,每題25分,共100分。
1.請說明當代藝術對於理性論原理的質疑與否定。 pp.127-8
2.請說明中國傳統哲學自然觀三項特性的其中兩項。 pp.149-150
3.請說明「自我保存」原則在倫理上的意義,以及複製人涉及自我保存的相關問題。
pp.165-170
4.請說明何謂資訊Information與陶成Formation分離的危機。 pp.197-8
98 可攜帶教科書進入考場作答
申論題:共四題,每題25分,共100分。
1、 科技發展的影響下,現代藝術在空間結構上有何改變?(pp.123-6)
2、 簡要說明泰勒(P. W. Taylor)所提出的五項環境倫理原則的內容,並請就您個人的看法加以評述。(參考pp.146-7,開放作答)
3、 說明複製人這項科技行為所涉及的倫理問題,除了扼要列出教科書上的看法外,也談談您自己的看法。(參考第八章,開放作答)
4、 資訊科技快速發展下,隱藏著什麼危機?除了扼要列出教科書上的看法外,也談談您自己的看法。(參考pp.195-200,開放作答)
98副 可攜帶教科書進入考場作答
申論題:共四題,每題25分,共100分。
1、技時代的藝術特別突顯兩個重要觀念:「參與」和「行動」。請談談您對當代藝術的看法。(參考pp.135-6,開放作答)
2、用現代環境哲學角度詮釋老子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意義,及其中所含不以人為中心的自然觀。(參考pp.147-9,開放作答)
3、說明複製人這項科技行為所涉及的「自由意志」倫理問題。除了扼要列出教科書上的看法外,也談談您自己的看法。(參考pp.170-2,開放作答)
4、訊時代需要更多的人文精神,請扼要列出教科書上的看法外,也談談您自己的看法。(參考pp.200-3,開放作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