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102(下)選課繳費期限通知

102(下)選課繳費期限通知
親愛的人文會員同學大家好:

102下選課繳費至12/31截止
請記得要選課喔!

註冊選課網站:http://registry.nou.edu.tw/

祝 新年快樂
   期末考 ALL pass

人文學系系學會會長林文章 暨全體幹部關心您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102(上)學期第四次面授 歲末會員聯誼活動

親愛的人文學系同學大家好:
    本週日(12/22)是我們空大102()學期第四次面授日,請記得攜帶選課卡、課本、筆記本、文具用品等到指定教室上課。
    人文學系在綜合大樓川堂設有服務台,提供會員服務與諮詢,以及新書訂購服務;另準備有咖啡、茶包,提供會員免費取用。
    作業還沒繳交的同學,請務必在本次面授日(本學期最後一次)繳交完畢,以免影響學業成績。
    中午12:00~13:00在綜合大樓109教室舉辦歲末會員聯誼活動,備有炒麵、鹹湯圓、麻油猴頭菇湯、燒酒雞等豐盛午餐,另有摸彩活動,獎品豐富,敬請各位會員蒞臨參加為荷!
     
PS:尚未繳交102學年度常年費(200)的同學,也請一倂繳交,以利會務運作,謝謝您!


人文學系系學會 會長 林文章 暨全體幹部關心您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感恩 11月17日 文創與傳播 講座

        11/17人文舉辦的"文創與傳播"講座,承蒙人文指導老師黃老師啟川贊助新台幣1000元,在此特表感謝!
        另外也感謝空大校本部人文學系"前主任"陳東園博士專題演講,讓本次活動圓滿成功!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102上各科重點整理
102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正考各科命題參考題型
http://www.nou.edu.tw/~studadm/d1-12s.htm

102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補考各科命題參考題型
http://www.nou.edu.tw/~studadm/d1-12s_2.htm

102學年度上學期期中考各科命題範圍
http://www.nou.edu.tw/~studadm/d1-11s.htm

102學年度上學期期中(末)正考考試時間表【一般生】
http://www.nou.edu.tw/~studadm/d1-101021a.htm

102 學年度上學期期中(末)考試補考時間表【一般生】
http://www.nou.edu.tw/~studadm/d1-101021b.htm

空大歷屆考題
http://lhl.nou.edu.tw/~research/book/exam_index.php

以下提供人文學系學會能收集到的各科重點之整理

通識

人文

公行

社科

商學

生科

管資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102上學期各項活動行事曆

國立空中大學台中中心人文學系系學會
102上學期各項活動行事曆
   
活 動 事 項
時間     地點
102/07/28()
古典詩詞吟唱
12:30~14:00  1008教室
102/08/11()
古典詩詞吟唱
12:30~14:00  1008教室
102/08/18()
古典詩詞吟唱
12:30~14:00  1008教室
102/09/15()
新生開學典禮

102/09/22()
古典詩詞吟唱
12:30~14:00  1008教室
102/10/13()
第一次面授
新生迎新暨學習座談,提供蔬食養生午餐
12:00~13:00  109教室
102/10/20()
古典詩詞吟唱
12:30~14:00  1008教室
102/10/27()
第二次面授
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預約報名備午餐)
09:30~13:00  104教室
102/11/9~10(六日)
期中考

102/11/17()
專題演講:文創與傳播邂逅下的激盪
空大人文學系系主任

聯絡人
  : 林文章0937-717861
副會長: 黃福祿0938-535466
102/11/17()
古典詩詞吟唱
12:30~14:00  1008教室
102/11/21~12/02
102()網路選課

102/11/24()
第三次面授
性別平等專題講座(預約報名備午餐)
12:00~13:00  104教室
102/12/08()
竹、竹、竹~竹文化創意之旅
聯絡人
  : 林文章0937-717861
副會長: 黃福祿0938-535466
102/12/15()
古典詩詞吟唱
12:30~14:00  1008教室
102/12/22()
第四次面授
歲末聯誼,提供蔬食養生午餐
12:00~13:00  109教室
102/12/29()
古典詩詞吟唱
12:30~14:00  1008教室
103/1/11~12(六日)
期末考

103/01/26()
古典詩詞吟唱
12:30~14:00  1008教室
人文學系系學會舉辦,《河洛語》古典詩詞吟唱,歡迎同學踴躍參與研習, 讓吟唱唐詩宋詞,成為極有詩趣及意境的活動。
   幸福吟詩趣,快樂伴相隨。給生活規劃多采多姿,讓人生更愜意與不同!
  免費參加!
  聯絡人:副會長 黃福祿0938-535-466
  指導老師:黃啟川 老師

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感謝顧問李玉珍同學熱情贊助101學年度畢業生兩大束金沙巧克力捧花和石斛蘭胸花



感謝顧問李玉珍同學熱情贊助101學年度畢業生兩大束金沙巧克力捧花和石斛蘭胸花





恭賀空大台中中心學生代表會 賴會長嘉鴻 當選本校學生代表會總會長



恭賀空大台中中心學生代表會 賴會長嘉鴻 當選本校學生代表會總會長





恭賀人文學系 蕭惠玲等13位同學於101學年度順利畢業





恭賀人文學系邱靜宜、林佳惠、張玲容、賴正吉、黃建金、彭孟秋、許維香、施麗芬、陳明秋、黃素美、陳妍潔、黃美鳳、蕭惠玲等13位同學於101學年度順利畢業取得空大學士學位。

        順祝 鵬程萬里、展翅高飛、前途無限!



 

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有關IE 10 無登入空大教學系統問題?

有關IE 10 無登入空大教學系統問題?
因近日有新會員來電尋問,無登入空大教學系統問題?
在此簡單說:因學校教學系統沒有支援新的IE10瀏覽器!
必需進行「相容性檢視」設定。
設定如下:點選功能表上的「工具(T)」再點選「相容性檢視(V)」
在將『nou.edu.tw』新增,到 「相容性檢視」的網站中。
空大有提供詳細說明 連結如下:http://help-s.nou.edu.tw/about_word/Q1-6.pdf

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生死哲學102暑作業

生死哲學概論102暑第一次作業參考  台中中心人文學系系學會提供


    一、請說明《周易》生成論的思想。p5 8 9


《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本經典,相傳伏羲畫八卦,八卦是八個思想符號。伏羲氏畫八卦是觀察自然萬物和人類生活種種現象,探尋人物生命的來源為根據,推論宇宙化生的原理。《周易)的生死觀,是一種生成論(Theory of generation),以陰陽、乾坤、男女、雌雄為兩極主軸,彼此之間,自然感通,相交結合,不斷的化生萬物,所謂「生生之謂易」。生生之德的表現是「大生」和「廣生」也就是生生不息,不斷的創生。


這種化生思想相當符合科學的自然法則,卦爻的排列順序云有不同的意義,爻與爻組合相交,千變萬化。猶如細胞中的染色體,可以分裂無窮的變化。《周易)所謂「簡易、變易、不易」的易理,充分說明生物進化之理。


繫辭下傳第八章所謂「唯變所適」如生物演化「自然淘汰(natural selection)」和「適應幅射(adaptive radiation)」的學說。《周易)的「唯變所適」近似「最適者生存」的道理。例如胎生哺乳類動物,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演化出陸棲的狗、樹棲的猴子、兩棲的海豹、水棲的鯨魚、會飛的蝙蝠、會掘土的地鼠等動物,這種「唯變所適」的現象,生物學家稱為「適應幅射」。


 


    二、請說明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p18 19


 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是自得之樂,也就是「齊物」的


 境界。人 與萬物沒有差等,沒有貴賤的分別,我們不要以為人貴而物


 賤,不要以人為主宰,不要任意宰制萬物。只要我們與萬物和諧相處,自然能夠體 認天地生生不息的美麗與快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是現代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的最高境界。人和自然最好的關係是與大自然打成一片,並且儘可能的保持原有風貌,不要任意加以人工的破壞、建築或裝飾。科學家發現在沒有人類破壞的熱帶雨林或原始森林,所有的生命彼此是一種重「共生」的存在,有充足平衡的食物鏈,所有的生命是一個大和諧,這就是「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所以,要我們「心齋」和,「坐忘」。心齋是使內心空靈明覺,不迷於外物,不被積習所牽引;而坐忘是要忘名利、忘是非、忘聰明、忘形體、忘生死。忘是超越,人生在世,超越相對價值,一切依於天理,安時處順,順乎 自然,則哀愁不能侵擾,達乎至樂,臻於無譽無訾,調和天下,與時俱化,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是為天樂。


 


三、請說明佛家十二因緣的思想。p27 28


《雜阿含經》:十二因緣把人生分為十二個彼此條件或因果關係的過


 程。最先就是「無明」,意指人心的無知迷惑,不明緣起性空。由「無


 明」生「行」。包括心意、口舌身體的動向。由「行」生「識」。由「識」生「名色」。由「名色」而生六入(六處)由「六入」生「觸」。由「觸」生「受」。由「受」生「愛」,由「愛」生「取」。由「取」生「有「有」。由「有」而「生」。除了個體的生命存在,還有來世的更生及六道輪迴。有「生」必有「老死」。每一生命個體必有生老病死,此為流轉門。對十二因緣從因向果來觀證,稱為「順觀」。反之,從果向因來觀察,稱為「逆觀」。以此逆觀,最後得知:如滅「無明」,則無煩惱憂苦及無老死。換言之,我們如果能夠修習觀十二因緣,使「無明」始生即滅,或根本不生無明,而生般若智慧,就可以使生與老死及煩惱、憂愁、悲傷等苦陰身心,都如實而滅,臻於涅槃境界。涅槃才是人生究竟的歸宿,是常樂我淨最圓滿的境界,此為還滅門。


 


四、請說明孔子「樂生」的思想。31 32


孔子強調人活著的時候,應該努力學習文化,修養道德,實現人生的價值,追求生命的意義,這是一種重生輕死的樂生文化。何謂,「樂生」?論語首章孔子開宗明義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怨恨),不亦君子乎!」從這幾句話中,我們深切感受孔子好學的快樂、師友志同道合的快樂、修養道德人格而不求聞達的快樂。


孟子以繼承與發揚孔子的思想為己任,他進一步詮釋孔子的「樂生」精神。孟子說:有道德人格的君子,有三種快樂:第一種快樂是享受人倫親情的和諧之樂。第二種快樂是存心克己、尊德樂義、心安理得的心性之樂。第三種快樂是有教無類、培育英才、為人師表的快樂。這三種快樂都是盡心的精神悅樂。


 


五、請說明宗教起源的七種解釋。79 80


1、無知與恐懼:先民對一些自然現象如打雷、閃電、洪水、颱風、地震原因一無所知,懷疑這些現象是天神發怒,鬼神作怪,害怕對他們降災,於是滿懷罪過,請求寬恕為,並以各種儀式活動,表示虔誠,達到趨吉避凶,祈求人生能夠平安幸福,避免自然災害。


2感恩之情:天地生養萬物,陽光、雨水更能造福人群,因此,人類發現各種自然現象有利生存,以祂們為崇拜的對象,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年年豐收、六畜興旺。


3萬物有靈論:先民相信萬物有靈,灶有灶神,門有門神,還有土地公、大樹公等,都是祭拜對象。


 4祭祀有功於國家百姓者:有功於國家百姓者死後都要祭祀。如,關


    公、媽祖。


 5上帝創造人類和萬物:上帝不僅是第一因也是最終目的。因此,信徒


    要相信、依賴、服從、崇拜敬仰,人有原罪,求上帝寬恕。


6社會的不公不義:君子渴望死後的審判,使善人得善報、惡人得惡報,這是社會的黑暗面引發對宗教的信仰。


7人類企求永生與不朽:人世間有太多的苦難,促使宗教信仰者追求死後的天堂和極樂世界,天堂和極樂世界象徵永生和不朽,可以得到快樂和幸福。


 


 


 


 


 


 


 


 


 


 


 


 


 


 


 


 


 


 


生死哲學概論102暑第二次作業參考  台中中心人文學系系學會提供


一、請說明《孝經》的喪葬思想。p90 91


《孝經、紀孝行》:主張子女的孝行應該做到:致敬、致樂、致憂、致哀、致嚴。父母在世,恭敬奉養;父母死後,應以哀痛的心情料理喪事;祭祀的時候,以莊嚴心態致祭。《孝經》強調孝道是天經地義的事,人民應有的行為。父母生我育我,子女孝敬父母是出於人類天生的本性,因此,父母親過世子女傷心痛哭,但也有應盡的喪禮。


《孝經、喪親》孔子說:子女失去了父母親,由於痛哭得聲嘶力竭,容貌也沒有像平常那樣端莊有禮,穿華麗衣服,內心感到不安,聽了美妙的音樂,內心也不快樂;有美味的食物,也不覺得好吃,這是為人子女對父母過世時悲傷憂戚的真情表現。不過,也不可以過度的哀傷,居喪不超過三年,過了三年,應恢復日常的生活。父母親去世,子女要備妥棺、槨、衣、衾,舉行小殮和大殮,陳列祭品,傷心痛哭,哀送出殯,占卜墳墓,入土安葬,興建宗廟,招祖先之


  靈來享受祭祀,如期舉行春秋二祭,過年過節,追思祖先德澤。


  在生之時以愛和敬事奉父母,父母親過世,以悲傷和哀痛料理喪事。能夠盡孝,生民應盡的本份都盡了,養生送死的大義也完備了。換言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慼,這就是孝道。


 


二、請說明祭祀的意義。p112


1、孝道的表現:祭祀祖先是補充生前未盡孝的奉養而延續孝敬父母的行為。所以,孝子事親有三原則:生前敬養,亡則喪葬及服喪,喪畢則祭祀。奉養要順從,喪禮要哀傷,祭祀要誠敬和按時。就是孝道的表現。


2祭祀有祈求、報恩,消除災禍的作用:祭祀有三種作用:祈求、報恩,消除災禍。所以,祭祀是重大的禮儀,祭品不求太多,但要清潔,祭祀的次數不求頻繁,但要恭敬而且按時不誤,主祭者親自參與,表達內心的誠敬,鬼神欣然享受祭品。


3祭祀是教化的根本:因為君子的教化,教人對外要尊敬君長,對內要孝順父母。重視社稷和宗廟的祭祀,則子孫順從兄長,慎重祭祀之道,端正祭祀之義,就有教化的功用。


因此,真正的教化,是從自己的內心做起,盡力而為,即知即行,祭祀就是這樣的道理。


 


三、請說明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觀。p126


孔子:《孟子、萬章》記載:孔子在衛國之事。孔子說:得失有命,可知,孔子的進仕或退隱,皆以禮、義為依歸,至於得到卿相或得不到,都是命。這就是「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的意義,所謂「即命顯義」。


孔子自述他的生平,年少志學,三十自立,學有所成,四十而不惑,到五十歲,體認天命並非超越人心之外,《論語、為政》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是孔子一生求學過程與生命歷程的重要關鍵,五十知天命是下學上達的踐仁工夫所達到的境界。孔子五十歲所證知的天命,是道德性的天命,並非宗教性的天命。孔


子知天命,是對自己的道德完全的自覺、自證相自命。因此,我們說孔子的天命觀:是義命合一的「即命顯義」,義之所在,就是事情(人情事理)之當然者,就是天命的所在,人應自盡其義。因此,人應該行義俟命,並對個人的吉凶、禍福、夭壽、貴賤等非一己之刀所能完全掌控、決定者,坦然面對,不怨不尤,行義之所當然,是為知天命、畏天命、俟天命的真諦。


  孟子:人人可以為堯、禹,也可以為桀、紂,兩者都是後天為善或為惡的結果,這就是孟子所謂「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孫丑》。其實,儒者的言行修為,進退以禮義為依歸,幸或不幸,總是安於命,更安於生死。


 


四、請說明《周易》為何要人積善和改過遷善?。p129


《周易》為何要人改過遷善?因為《周易》原是卜筮之書,預測人事的吉凶禍福,所以,《周易)所言「吉凶」,是成功(得)或失敗(失)的現象。「悔吝」是說明有小缺失和過錯,表示有愛心顧慮的情形,至於「無咎」是要人善於補救過失(改過)的意思。易言之,人在初犯小過的時候,接受懲罰而知道為人處事要謹慎小心,從此改過自新,就不會釀成大禍,也就無咎了。


《周易》,非常強調預知吉凶的徵兆,就是「知幾」。「知幾」是預知事情微妙發展的趨向,進而把握時機,應變通達,並要戒慎恐懼,防患於未然,以免除災禍,尤要謹言慎行,才能趨吉避凶,得福免禍。可知,《周易)從人事的吉凶悔吝而生改過積善的道德意識,這種強烈的道德意識,又稱為「憂患意識」。


五、請說明唯物論和生命論(生機論)的思想。p173 174


1、唯物論(物質論):唯物論主張生命原素並不是物質之外的東西,沒有所謂的精神性原素,生命是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種特殊的物質在古代唯物論認為應該是輕巧、育熱氣的東西,所以一般都主張生命原素是火、氣或者血。


  唯物論又可分為機械論與組織論,機械論認為生命體是大自然進化而成的一部機器,其本身所擁有的物質產生的物理化學力就可以解釋生命現象,人類的智慧也將創造出有生命的機械出來。


  組織論更強調機器的自發性行動,藉此突顯生命意義。組織論認為機器本身的部分就有本身能力,部分之間的結合形成一個組織,這個組織將會有新的能力產生,超越原來部分的物質力。這種新的組織力就是生命原素。它本身具有自發性的行動,例如新陳代謝。


2、生命論(生機論; Vitalism


 生命論有主張在人身上可發現一個生命的原素,這原素和物質間有本質上的不同,且這因素似乎在控制或領導這物質質體,也就是人的肉體。換言之,在人身上有一生命在控管肉體各部分的協調,使從得肉體有完整性,生命也具有目的。這種學說稱之為生命論,而這生命原素我們就稱為靈魂(soul)。生命論者依其主張可分三種不同說法


1)舊生命論者,認為靈魂確是不同於肉體的一種特殊能力,統稱為生命力。


2)過激生命論者,他們認為靈魂與肉體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因素,各自存在。靈魂和肉體,各自存在靈魂指揮肉體完成了人這一個整體所該有的目的。


3)緩和生命論者認為人這整體由靈魂和肉體組成,兩者缺一不可,也不能各自獨立存。所以靈魂和肉體是生命的兩個原因,前者是形式,後者是質料,形式推動質料走向一個人的目的前進為。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祝賀 本會會員洪圍閎 同學 考上東海大學碩士研究員

祝賀 本會員洪圍閎 同學 考上東海大學碩士研究員

科技與文化102作業1

   科技與文化102暑第一次作業  台中中心人文學系系學會提供


1.      請為「文化」一詞下定義,並略加說明。


答:大體上「文化」culture一詞是來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指耕作土地,後來西塞老(Cicero)及其他拉丁作家又將之轉義為心靈的修養。以文化為心靈的教養或理想,則是文化的第一層意義,被哲學家、教育家、人文學者所重視。
不過,文化一詞也與文明一詞有關,這一意義來自拉丁文的Civis,為「文明」一詞之字源,原指「公民」之意,強調個人在團體中之隸屬條件。撇開此層價值判斷不談,文化是一個社會有別於其他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整體,和人類學者所重視。


吾人在此為「文化」一詞提出一個較具包容性和系統性的意義:「文化是一個歷史性團體表現其創造力的歷程與結果,其中包涵了終極信仰、認知系統、規範系統、表現系統和行動系統」。


2.      何謂「外推」?請就外推的三層次分別說明之。3032


1)外推:科技與人文多相溝通,需要一個宏大而可行的知識論策略,以便進行在不同的科學領域,在科學與人文之間,或在人文的不同學科之間的溝通。我們把這樣一個策略,稱為外推策略(the strategy of strangification)。一般而言,不同的學科,因其方法、語言和對象的不同,都建構了不同的「微世界」(micro worlds)。然而,不同的微世界仍可透過外推,使自己的主張被其他學科所了解,並藉以檢測自己的主張。


2三層次:


a)語言性的外推:外推的第一層次,也是最基礎的步驟,是「語言性的外推」(linguistic Statistication),亦即每一個學科或每一個研究方案最重要的發現、最堅持的命題,應該可以用另外一個微世界可以瞭解的語言來說,使其明白。


b)實踐性的外推:外推的第二層次,是「實踐性的外推」(pragmatic Statistication),由於科學的活動有其社會的脈絡及文化的制約,有些社會組織對於推動某一型態的科學有效,對其他型態卻是無效的。所謂社會性的外推,是指在某一社會文化中所產生的科學,如果將它從該社會文化的脈絡中抽離,置於另一社會文化脈絡中實踐之,若還能運作、發展,表示它含有更多的真理;若行不通,則表示它只適合在某一種社會文化中實踐,本身有其限制,無法予以普遍化。


c)存有學的外推:外推的第三層次,是「存有學的外推」(Ontological Statistication)。華爾納(F. Wallner)教授認為,在外推時,能從一個微世界轉換到另一個微世界,便形成了存有學的外推。例如,一個心理學家若要研讀一討論社團的社會學報告,起初可能有些困難。但若他實地去參加某社團,再閱讀有關社團的研究,便很容易明白了。


3.      請說明西方近代科技與我國傳統科技之間的主要差別。49
我國傳統科學與西方近代科學間的差異,乃在於


1、我國傳統科學在其理論形式上缺乏邏輯與數學結構,亦未對自身的語言結構進行反省,達到有意識地建立一套能控制科學言說的邏輯系統的地步。我國傳統數學只用於描述經驗資料,而非用形構理論。是以我國的科學理論,原則上乃奠基於直覺與玄學的想像,容或有利於洞察生活整體與環境之奧蘊,但卻缺乏西方科學在方法論上的精確性與邏輯上的嚴格性。


2、在我國傳統科學中,經驗資料乃經由極詳細、但未必有工具協助的被動觀察而蒐集的,它幾乎不曾試行採用任何有組織的實務,或對吾人的知覺作主動的、人為的控制。


3、我國傳統科技亦缺乏西方的科學哲學與知識反思的傳統。如果我傳統文化要發展出近代西方意義下的科學,傳統科學必須憑藉邏輯數學結構,將其科學理論加以重建;並且須經由系統性的實驗來確立經驗資料;而且,這一切都必須能置於科學哲學與知識論的批判之下。


4.請說明何謂宗教的俗化傾向。p.80 81


宗教的社會參與同時也是宗教俗化的表現,「俗化」原指教會財產被世俗政權所沒收以供物質世界的目的之用。現代則泛指自十六世紀到二十世紀間整個人類生活,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習俗、知識、教育等,不再受宗教制約,而更為重視人、事物、與社會的內在需要與價值的解放歷程。無論是出自任何宗教教義,如基督宗教之博愛、佛教的慈悲,也都必須遵照人、事物與社會的內在需要與價值去進行。


宗教的社會參與也會有過度俗化的危機,也就是過度內在化、理性化或功利化,而遺忘宗教朝向超越性與神聖性提升的必要。如此一來,宗教的社會參與不但不能救世救人,反而會與世俗人一般爭權爭利,甚或成為宗教亂象的來源。


 


5.按照您的想法,應如何使人作為科技之主人,而不是科技的奴隸。113
套用一句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道德教育之功能在確保人性並藉此使人類能堪任科技之主人,而非其奴隸。人的位格在結構上和動態上都是由自律性和相關性的對比所構成,此乃一切道德教育之人學基礎。至於科技的自律與系統之特性,則是由人性此種深刻結構和動力所引伸發展出來的。道德教育,無論是做為教導和學習的制度化歷程,或是做為人格陶成的整全歷程,都必須考量並納入奠基的歷程和顯發的歷程。吾人若能因此而陶成更多既能自律又相關的人格,則如此的道德教育,終究有一天能使人類成為科技之主人。


 


 


 


科技與文化102暑第二次作業  台中中心人文學系系學會提供


1.      請根據您的觀察,說明在科技的衝擊下,人類存在的處境有哪些改變,可以提供給藝術創作新的題材。130-132


科技的發展,發現並製造了許多的材料,可資藝術創作使用。此外,科技發展衝擊人類存在的處境,因而亦提供給藝術創作許多新的題材。


1)建築:當代藝術在材料上受到科技的影響最為明顯,尤其在建築上,由於鋼筋水泥、金屬鋼架等的使用,使建築超越了巨石、木頭、磚塊等材料的限制。而發揮更自由的藝術想像力,不但外形的設計上,可以涵蓋巨大空間、造型特異,在彈性上和力學上盡隨設計家的差遣;而在內部的裝潢佈置上,亦由於各種合成材的使用而在表面處理上極盡美感之能事;加上照明與空調之使用,使人類能夠擁有一完全獨立於外在環境,並盡量適合使用者的心理、生理需要的人造環境。新材料的產生亦改變了建築的進行方式,例如成品建材和巨型起重機械的使用,改變了建造的速度和勞力的結構。建築堪稱為科技與美學結合的典型代表。


2)造型藝術:亦由傳統的畫筆、剪刀等代之以噴槍和電弧的使用繪畫和雕刻亦不只在帆布、石頭、銅料等傳統材料上製造出形式和顏色的效果,而且使用科技產品。例如波普藝術(Pop ret)使用通俗科技產品或廢料,如可口可樂空罐、歐普藝術(Op)利用光學上的原理與效果、電射藝術更是用尖端材料來創造藝術之例。至於像電視、電影這類影響藝術更占據大部分人的生活,甚至影響人們情感和對生命意義的詮釋。


3)音樂藝術:起初音樂家只用錄製、剪接自然音和人造音以擴展原受古典樂音限制的領域。其後,由於電子科技可製造出新的合成音,因而開創了更豐富的可能性。電子音樂打破古典調性和音色的限制,而能按照一定指數來自由變化或確定人所要的樂音。對於新的音色的掌握需要我們把音響學和電子學結合起來,如果加上電腦程式,吾人甚至可以創造材料,而不止於使用材料。電腦音樂顯示出,電腦程式加入了藝術領域,改變了藝術創造的本質:藝術不再只是直接在材料與形上的綜合上所做的努力,只品評其中感覺與情感的特質,而且是一種程式原理之設計。在此,藝術似乎亦一種全面決定的必然原理的創作,但在程式預先的全面決定之中,似乎又允許偶然和自動效果的產生,可供藝術家發揮其創造性的想像。這可以說是現代藝術在發展自己的本質時,憑藉著它與科技的結合而走出新的方向。此外,電腦動畫、建築設計都離不開科技。


 


 


2.請用現代環境哲學角度詮釋老子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意義,及其中所含不以人為中心的自然觀。 147-148


不以人為中心來看待自然,可說是我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看法,道家哲學對此有一套完整的思想,基本上可從老子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詮釋獲得理解。
1)人法地:所謂「人法地」,其中的「地」就是指環境,地就是大地。大地這個概念就是指狹義的自然環境,其中包括陽光、水、大氣圈、岩石圈所形成的維生體系,及其中興起的生物圈。所謂「人法地」就是說:人應該效法或遵從自然環境的法則,也就是認識生物圈和維生體系的法則,並根據這些法則來生存,而不是加以破壞。


2)地法天:「天」,指廣義的自然,指整體宇宙的法則。換言之,我們這個維生體系與生物圈,只不過是整體宇宙中非常渺小的角落而已。它必須完全遵循整體宇宙的法則,因為宇宙的法則也規定並影響大地。天體的運行,不論是太陽系、銀河系或是整個宇宙的運動,連同那些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產生的力量、引力或撞擊,對於大地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地法天」在今天看來,就是表明大地環境也不是唯一的判準,因為大地環境最後也還要遵從宇宙的規則,以整體宇法為法。在此,法的意思,是必要學習這樣一個規則性,並與它和平共處。


3)天法道:就把整體宇宙和存有學的層面聯合起了。這話的意思是說,整體宇宙的運行是來自於「道」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動。所謂「道」是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動。天之所效法、所依循的規則,是來自於道。「道」是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動,按照老子的看法,道在自我分化和複雜化的過程中,產生了整體宇宙萬物。所以「天」是以「道」為法。


4)道法自然:並不是在「道」上面又設立另一個「自然」的概念。「道」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動,應該道生發一切、主宰一切。所以在此「自然」一詞,應該是「自其本然」之意。「道」是「自其本然」,表示「道」的法則是來自於它自身。


 


3、請說明「自我保存」原則在倫理上的意義,以及複製人涉及自我保存的相關問題。p.165-170176


就保存而言,只要複製人能夠作得出來,能夠存活下下來,達到自我保存,這就合乎生物最基本的第一項要求。其次,為了自我保存而作的複製,將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接受為合乎道德的。以這一層意思而言,透過複製來達到自我保存的目的,應合乎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這也是最支持複製人的一項論證。


1)基於保存的理由,也就是為了避免家族、族群滅亡而進行人的複製,在倫理上是站得住腳的,雖然這點仍因實驗中必需犧牲許多活躍的卵子而仍在倫理上有其缺陷。


2)複製人基本上不能直接有利於人在種類與個體上的多樣化,但可以因著保存


瀕亡族群或家族而間接有利於多樣化。


(3)  以品質優化為由而進行複製人,這在倫理上是不能成立的。


 


4.請說明資訊發展需要甚麼樣的人文精神。200 203


人應發揮內在精神,開發想像力,增進對意義的瞭解,擴充愛心,時時進行深


度的反省,來面對正在來臨的資訊社會。


1)想像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模擬真實的科技,更需要我們運用更多的想像力。創造的歷程本身需要有更多的想像力。人可以藉著電腦發揮人所有的想像力,建構各種圖像,各種模擬真實。這是人腦與電腦的第一項差異。


2)暸解力:它需要我們人去掌握資訊的意義。對於意義的瞭解是我們測試電腦時最大的困難。一個五歲的兒童可以懂的(像小紅帽)的故事,電腦卻不能懂。


3)同情心和愛:美國哲學家魏思(Paul Weiss)曾說,將來電腦和人腦很難區別,唯一能用以區別一個電腦機器人和人的,就是能愛或是不能愛。


4)深度反省的能力:


其一,是把某一資訊和已經獲得的知識,或是整體的生命經驗,聯繫起來。


其二,還須自我探索。對於自己內心的反省與探索是必要的。


科技的發展一直和人文精神相伴隨,科技應該以人為主體,而科技本身也展開某種人文精神,使我們在科技時代仍然活得像個人樣。在某種重程度上,人類也還可以當科技的主人,雖然不是絕對的主人,至少人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做好科技的主人。


 


5.請說明當前科技與文化的研究和發展的三大問題情境,並藉此說明探索新典範的必要性。210 211 212


有主流典範崩解、科際整合趨勢與人文社會文化研究的對比情境的三大問題情境:


(1)  主流典範的崩解:過去科技發展所尊奉的「主流典範」,是建立在自然科


      學之上,基本上採取一種實證主義的概念框架。此一主流典範的崩解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已然宣告,但是迄今新典範仍未建立,吾人可以追問:我們究竟從舊典範的崩解學習到什麼?從那些競逐新典範的大理論或哲學學說中,我們可以為探索新典範辨識出那些重要訊息或要素?


(2)  科際整合的趨勢:自從一九六八年以降,科際整合已成為多種科學研究領


域中必要的研究方式。科際整合的意義並不僅限於不同學科之間的技術合作,以便共同解決急迫的問題;也不只是像在區域研究的情形,共同研究以併構某一領域的鑲嵌圖。科際整合還應包含對科學事業的性質與意義的共同瞭解,以及對實在界關係的共同建構。然而,仍會引起下列疑問:在科際整合歷程中,每一學科所佔的適切地位究竟何在?所謂「整合」的模型又如何?科學的新典範也必須要能回答此一問題。


(3)  當前人文社會科孿與文化研究中的對比情境:在當前的人文與社會科學和


文化研究中我們正遇到一個基本的對比張力:一方面有科際整合潮流,使得存在於舊日學科之間的牆垣逐漸崩解,邁向不同學科的會通;但是,另一方面,一些新興的研究領域正以獨特性或殊相,或以其研究對象的少數性或弱勢性而備受注目。此一情境正顯示出會通與獨特、普化與殊化之間的對比張力正在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和文化研究的內部推進。此一對比情境對科技的發展也將有長期的影響。如果一個新的典範要能優先考量人文、社會與文化,則似乎不可避免地要將此一對比的發展情境亦納入考量。


當前科技與文化的研究和發展,有著主流典範崩解、科際整合趨勢與人文社會文化研究的對比情境的三大問題情境,在其中,我們了解到探索新典範的必要性。


然而,為了探索一個足以指導科技與文化發展的新典範,我們必須先了解「典範」的意義,及其與「理論」與「模式」的差異和關係。基本上,我們認為「典範」」是一足以指引科學研究和發展行動的觀念體系,它在知識論上的地位遠超過「理論」和「模式」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