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生死哲學概論期末考重點



第四章




天命靡常  上天並不是命定某一個人永居王位,而是隨時可以降新命,重新命定有善德的人為王。P125




道德定命論  善惡報應的傳統意義是天命有德,天討有罪。先民相信人行善天降福,人為惡天降禍。上天具有賞善罰惡的權威,是有意志的人格神。這種天討有罪、天命有德的思想。P126




道德定命論  以德求福是善惡報應的具體作為,易經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成為一般人相信善惡報應的普遍法則。




即命顯義  義之所在,就是事情(人情事理)之當然者,就是天命的所在,人應自盡其義;如孔子的進仕或退隱,皆以禮、義為依歸,至於得到卿相或得不到,都是命。P126




孔子五十知天命(孔子的天命觀)是道德的天命,並非宗教的天命。P126




孟子的天命觀  強調人要「知天」、「事天」,必須盡量擴充自己靈明本心,就可以知道自己稟受於天的本性(性善源於天),知人之性就可以知天;存養自己靈明的本心和天然善性,就可以事天而無違天道。至於一己的壽命長或短,毫不考慮,只專心修養道德人格,發揮天之稟賦,不以人為私欲殘害本然善性,這就是完成天命之道P126




知幾  預知事情微妙發展的吉凶趨向,進而把握時機,應變通達,並要戒慎恐懼,防患於未然,以免除災禍,尤其要謹言慎行,才能趨吉避凶,得福免禍。P129




《周易》為何教人積善和改過遷善?P129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要人平時就要多行善,有過就必改。小惡不改,累積成大惡,而不可解救,足以滅身。要行善補救過失,接受懲罰,為人處事要謹慎小心,改過自新,就不會釀成大禍。




禍福自召  福或禍都是自己招致而成的。P132




淮南子的善惡報應,有四個思想:P132




1.天人感應。               2.善惡與禍福沒有必然的關係。




3.深思熟慮是禍福之門。     4.有陰德者必有陽報,多積陰德必有福報




董仲舒的善惡報應,有四個思想:P133




1.天是有意志的尊神。         2.災異以見天意。




3.天命無常。                 4.三命說:正命、隨命和遭命。




陰德  是行善不為人知。P133




董仲舒的災異思想  天地間發生不尋常的變化,稱為異,較小的災害,稱為災。往往先有災害,隨後發生怪異現象,是上天對天子的讉告,是上天對天子展現威力。如天子仍無動於衷,而後禍害隨之而來。P134




三命  正命(或稱為大命)人生下來就有上天所賦予的命;隨命:是隨其行善或行惡而受報,行善得福,為惡得禍;遭命:是行善反而得到災禍,或不幸碰上外在的環境而遭受災難。P135




王充反對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和災異等思想。王充善惡報應,有五個思想:P135-137




1.天道自然,吉凶偶會。  2.沒有天命,沒有天人感應,沒有災異譴告。




3.性有善惡,命有貴賤。  4.行善未必得福。




5.善惡與禍福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承負  承:後代子孫承受前人罪過的後果,或就後代子孫而言子孫承受祖先的善惡遺留的後果。負:前人有過失,遺其災害於後代子孫;或就祖先的立場而言,祖先的善惡為後代子孫留傳相應的禍福。P138




一紀的壽命是三百天;一算的壽命是三天。P140




天師主要任務是為人民解除承負。P141




佛教的善惡報應思想,是三世因果業報,因果業報有三種:P142~143




1.是現世報,今生所作的善惡,在今生就得到報應。




2.是生報,今生所作的善惡,要今生才得到報應,或是今生 所受的報應,是今生所作的善惡。




3.是後報,今生所受的善惡,因為因緣沒有成熟,要經歷很長的時間,過了幾世以後,果報成熟,才得到報應。




慧遠的報應思想,有三個特徵:P142




1.因為人的無明和貪愛而有報應,這是人心的自然感應,沒有上帝、鬼神的主宰。




2.善惡報應是自己的自作自受,與祖先、父母、子孫沒有關係。




3.六道輪迴是善惡報應的現象和結果。




臨終救度  命終之後四十九天內,家屬為往生者設齋供養佛法僧三寶和修福行善,助往生者解脫惡業,免除在惡道中受苦。P150




善書  或稱勸善書,其思想淵源,都是儒釋道三教合一,而以善惡報應為核心思想勉人遷善改過。P154




玉歷至寶鈔  結合中國傳統善惡報應,鬼神思想和佛教的六道輪迴,尤其特別強調死後的十殿地獄,以宗教的最後審判,作為道德判斷和善惡的賞罰,達到勸善的教化作用,這是神道設教的宗旨。P157




了凡四訓  是流傳最廣的勸善書,作者是袁黃,強調改過和積善的重要。改過要有羞恥心、敬畏心和勇敢心。依照功過格的善行規範行善,計算善惡行為,為善去惡。P157~158




功過格  是一體兩面,一面改過,一面行善,改過能夠遠離災禍百殃,行善能夠廣納百福千祥。P158




五教:儒之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與六度:佛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並行,都是勸善教化的妙道。P159




道德史觀  以道德為標準,評論歷史人物與事件。P159




第五章




人的生命哲學三階段  出生前、在世生活、死亡。P169




有生命生物  哲學家看待生命首先該物有自發行動,內含指所有生物共有的生長作用、自我維護保養、繁殖作用。而動物則有感覺作用,人則有理性作用。如植物、動物、人等。P171




無生命的無生命體  如礦物。P171




自然發生說  生物來自水、土、或水氣,是自然發生的。P172




生命的起源  1.宇宙生物說。2.生命連續論。3.自然發生說或無生源說。4.創化說。P171~173




唯物論  又稱物質論,主張生命原素並不是物質之外的東西,沒有所謂的精神性原素,生命是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特殊物質在古代唯物論認為應該是輕巧、有熱氣的東西,所以一般都主張原素是火、氣或者血。P173




傳統上靈魂產生的三種主要說法:P174~175




1.傳殖說:人的靈魂是由父母而來,父母直接賦予。另一個方式則是父母並無直接賦予靈魂,而是賦予子女肉體,然後再由肉體之中產生靈魂。




2.創造說:從無中生有,創造是不同於製造的從有到有。生命的開始,父母只能賦予肉體,靈魂是由上帝直接創造。




3.創化說:是修改創造說而產生,人的肉體是父母賦予,至於靈魂則是上帝賦予人類一種能力。




型質論  亞里斯多德提出,就人這個整體而言,靈魂和肉體是組成人這整體的部分。單獨而言,靈魂不是人,肉體也不能稱做人,它們是人組成元素。P176




第六章




希臘人的死亡觀  死亡是由一個生命形態轉另外一個形態,不是生命的毀滅,祇是不同生命的轉化,沒有所謂的有到無的滅絶。P181




畢達哥拉斯的生死哲學P183




人的真正存在是靈魂,靈魂在不同的輪迴時期和不同的物體結合。這結合不限於人,動物或植物都有可能。由於人是靈魂和肉體結合,所以人會死亡,但死亡不過就是靈魂離開肉體進入輪迴階段,死亡祇是靈魂的某一個現世時期而已。主張人應該要好好修養自己,在靈魂方面使它不會陷入罪惡之中。開創了靈魂不朽,死亡是輪迴之中某一個自然現象學說,成為影響其他學派的代表。




蘇格拉底的生死哲學P187




主張人在世是靈魂與肉體結合,死亡是靈魂與肉體分離,可是靈魂因為不朽而走向另外一個神明世界,經由輪迴走向另一個肉體。所以靈魂比肉體更重要、更真實。人在現世要道德修養,使靈魂在此生來世純潔無染,死亡不過是肉體這負擔脫離靈魂,不僅不可怕,反而可讓靈魂專心於另外一個世界生活。




亞里斯多德的生死哲學P189




死亡就是一切的結束,所有生物在存有上的消失就是死亡,也因此本體上的價值也隨之不見。認為身上就祇有一個靈魂,它和肉體結合,肉體是一質料因素,靈魂是一生命因素、




多瑪斯的生死哲學P191~192




多瑪斯堅持天主教信仰,認為死亡並不可怕,人應該積極的在神的信仰之中,追求天堂至福。主張靈魂也是精神體,是天主所造,也就是天使的最低一層。人的靈魂需要和肉體結合,天使不用。靈魂的存在是不朽的。但靈魂因為與肉體結合,容易受它的影響,所以會沈淪在物欲之中,能否回歸天使這精神體,享受天堂之幸福,就看個人抉擇了。




休謨的生死哲學P194




認為因為人的心理厭惡或害怕死亡,他們想擁有在世時的一切,所以死亡等於宣造這享受的結束,祇好用靈魂不朽方式自我安慰。主張縱使有靈魂的存在,但人一死亡,靈魂也隨之毀滅,死亡並不可怕,也沒有死後靈魂何去何從的問題。




康德的生死哲學P194~195




人的理性除了純綷理性的認識功能之外,尚有實踐的作用。在實踐的要求下,可以肯定靈魂不朽、世界、上帝的存在。這實踐要求落實到人的此生,就是道德規範。他認為這種自我要求的道德是自律性的自我規範,不是外界強制要求。這種自律性道德要求是肯定的,不是可以讓人有選擇性做或不做。康德認為"自殺"不符合自律性的要求,是人受到他律性因素干擾,因此自殺是不道德的行為。康德指出人往往因某些利益而自由選擇死亡,如果是為國家利益,則是軍人的勇敢。如果是私利,則是決鬥者的勇敢,這種人是輕薄之徒。




叔本華的生死哲學P195~196




他認為宇宙之間有一股力量的存在,這力量不會隨著時間而毀滅,稱為自然力。這自然力也是推動人這個體會活動的力量,人的身上有一股力量的推動,縱使人會死亡,這股力量卻不會因我們死亡而毀滅。人的死亡肉體會毀滅,可是人的本質會存在下去,這種人的本質就是生命意志,是使個人和人種能延續下去的力量。




生命意志  就是自然力。人的死亡肉體會毀滅,可是人的本質會存在下去,人的本質就是生命意志,是使個人和人種能延續下去的力量。




尼采的生死哲學P196




認為叔本華將死亡視為無法逃避的苦難是不對的,可以用另外一種愛或輕鬆態度面對生命及死亡。指出"超人"有頑強生命意志,能夠在任何情況之下肯定人生,面對死亡。一般缺乏生命意志的人,生存對他們是冷酷的,也沒有勇氣去面對人生,也不會像超人那樣面對死亡,死亡對他們是無用的。




柏格森的生死哲學P196




這宇宙是由一股力量所推動,這力量稱之為生命衝力,生命衝力推動所有生命的產生,包括植物、動物、人等。對於這股動力,人如動物一樣,可依靠直觀來認識。但人會跳脫這種基本直觀力量,以意識來體會生命衝力。死亡不是一個生命的結束,因為時間並未有中斷,時間是連續。柏格森指出死亡如果能使人進入生命衝力所造宇宙,則是人生命延續向不朽。也認為物種的進化也必須在生命衝力下,逃脫死亡的束縛,生命是永恆的延續。




生命衝動  宇宙是由一股力量所推動,這力量稱之為生命衝力,生命衝力推動所有生命的產生,包括植物、動物、人等。P196





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

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100下 哲學與人生期末參考資料(台中人文系學會提供)



第六章

壹、關鍵詞彙




平等:所謂平等,意指某甲相等於某乙。154




公平:意指,調整資源分享,使某甲相等於某乙。154




平等指「同等的分享」,公平則指「合理的分享」。155




布朗裁決:1954年美國由最高法院推翻「隔離但平等」的論點,宣布「公立學學校的種族隔離違反憲法。廢除黑白分校的制度,被稱為「布朗裁決」。154




假平等:平頭式的假平等,不管個人天賦或後天努力的不同,硬把成就高的人壓下去,立足點卻還是彎曲線。159

真平等:是一種「機會平等」的見解,也就是每個人在立足點平等的基礎上。160

白種人的責任:詩人齊柏林,認為白種人有責任「教導」落後的有色人種,要他們採取西方制度,西方生活方式,,並且學習西方技術。164

義和團事件:打起「扶清滅洋」的大旗,自認「神功附體、刀槍不入」殺洋人焚教堂,




最後引起八國聯軍攻破北京,結果訂立中國有史以來最為屈辱的辛丑條約166

貳、自我評量

1
、請說明斯多葛學派對平等的論述。150




斯多葛學派最重要的理論是「宇宙決定論」,認為宇宙間有一種最高的普遍法則,而所謂自然就是此種普遍法則的具體表現,正義存在於自然之中,形成普遍理性;人類努力的最大目的,也就是要使我們的生活符合於自然法。




2、「人生而平等」這一命題是事實嗎?151




由於人類在性別、體力、腦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存在著天生及事實上的差異及不平等,因此「人生而平等」可能只是一個理想、一句格言,甚或是一個假議題。



3、何謂「隔離但平等」措施?153




1896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作出「帕萊西與福葛森」判決,確立對黑人採行「隔離但平等」的措施,該判決中有關「隔離」的部分被執行得十分徹底,但有關「平等」的則不然,導致美國南方出現更多種族隔離制度法令,甚至連在工廠、醫院及軍隊都採取種族隔離制度。




4、請說明「公平」的意義。154




調整資源分享,使某甲相等於某乙。




5、「同等的分享」和「合理的分享」有何不同?155




平等指「同等的分享」,公平則指「合理的分享」。例如有一塊蛋糕分給甲、乙、丙3人,「平等」法是僅就單純的算術考量,讓甲、乙、丙各得1/3塊蛋糕。「公平」的分法,除了算術計算外,應考量其需要的程度,因此或許應分給甲6/10、乙1/10、丙3/10,這樣分法表面看起來是不公正,應考量其需要的程度如此才是合理、正義的分配。




6、請說明孫文的平等論述。157




認定人類天生並不平等為出發點,進而反對兩種人為不平等,倡導立足式的真平等

1)天生不平等:此見解屬事實陳述,孫文論述重點在於用何種方法去解決這種不平等的事實

2)兩種人為不平等:

     a
封建制度下的不平等:專制所造就的不平等,如;帝、王、公、侯、伯、子、男、民

    b.
平頭式的假平等:平頭式的假平等,不管個人天賦或後天努力的不同,硬把成就高的人壓




下去,立足點卻還是彎曲線

3)真平等:是一種「機會平等」的見解,也就是每個人在立足點平等的基礎上,由國家提供




公平的機會給每個國民,再由個人各自努力追求成就,因此,每人成就自不相同,平等的最終目的,便是要人類發揮偉大的互助、服務道德,以人為之努力來消弭人類種種的不平等,此即是孫文平等學說之精義所在。




7、請評述孫文有關「真平等」的說法。160(同關鍵詞彙)




8、何謂「白種人的責任」?163(同關鍵詞彙)




9、為何乾隆皇帝不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英國來使?164




乃因為兩國各自認定的地位基線不同,中國自居上國,視英國為「外藩下國」想讓西洋「貢使」見識一下「天朝」的威儀,並不打算與其平起平坐,因此;堅持英國來使,須行臣子覲見皇上的「三跪九叩首」之禮節。




第七章

壹、關鍵詞彙

有限政府論:此政府或國家,對內維持秩序,對外抵禦外侮,其它經濟、文化等生活領域,個人
仍應保有充分自由,也就是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160

道德集合體:其所實現者不能脫離正義的範疇,因經由社會契約訂定,個人表面所失者只是天然

自由,而實際所得者則為公民自由,個人在自然狀態隨時會受到侵害的自然權利,在此受到充分的保護與實現,這個集合體中可以「化愚蠢之動物為靈慧之人」。180

國家消亡論:馬克思所提出,認為國家會如同花朵一般逐漸萎謝,最終消滅不存於人類社會。182刻意的與不得已的合作:英人斯賓賽提出,此合作為多種社會制度的總和,也就是所謂的國家或

政府,而這不是人們真心想要的東西,乃是出於不得已,是一個「必要之惡」。183

必要之惡:斯賓賽的看法,政府並不是人們所真心願意要的東西,有之乃出於不得已,是一個「必
要之惡」,人難免保留原始生活中傳下來的野蠻本性,以致彼此敵對衝突陷於分裂,而影響
合作和諧的生活,為使社會生活維持不墜,就非有方法以防阻此類危險行為,就有賴於政府




(即必要之惡)。183




福利國家:認為政府對個人要給予「從出生到墳墓」,全方位的照顧。188

企業型政府:或稱「小而美或小而能政府」,係指政府再造、組織精簡,民營化成為現階段架構




政府的主流思維。188

貳、自我評量

1
、請說明柏拉圖對國家出現的說法。177

  
柏拉圖認為國家是從人類的需要中發生出來,因每個人有許多不同的需要,為滿足這些需要




,人們就必須互相合作,相互幫忙,此為國家之起源。

2
、盧梭為什麼要說「人生而自由,惟處處在鎖鏈之中。」?176




從自由的角度來觀察,國家的存在有違人們自由的天性,盧梭等西方民主思想的啟蒙者,承




襲柏拉圖的見解,認為基於互助、互保的需要,人類勢需從個體自由生活的自然狀態轉入集




體生活的政治社會,這也是為何自由的人們要過著如此「痛苦」,要受制於國家的政治權威「處處在鎖鍊之中」。

3
、請說明社會契約論對國家起源的看法。178

  
基於「需要」、「互助」的論點,自由的人們會組成國家及政府,乃經過利益計算,依盧梭的
說法,是因國家的組成會為人們謀更大的幸福,所以人們才願意放棄自由服從國家。

4
、盧梭認為社會契約的內容應包括那兩項要點?180




1)每個人將其本身及其一切權利交與社會全體:即參加者需將自己的本身連同所有權利與




權力交於社會全體,而置於「共同意志」的最高指導下。

2)服從多數:社會契約訂定需全體一致同意,組成政治社會後,一切運作將採取決於多數,




少數必須服從。

5
、馬克思論斷國家會消亡的理由為何?182

  
馬克思認為國家只是為資產階級服務,並為資產階級掌控的一種壓迫工具而已,現代兩大階




級的鬥爭,由於全世界無產者的聯合,必將打倒資產階級,獲得最後勝利,人類社會將邁入




無階級存在的共產主義社會,因此,作為階級壓迫工具的國家,當然無繼續存在的理由,自




然就萎謝、消亡了。

6
、請說明斯賓賽對國家的看法。183

  
他認為國家或政府的存在,是基於於需要與互助,而人與人的結合中,有兩種合作的必要

 
1) 是自然的與願意的合作

 
2) 是刻意的與不得已的合作

   
而政府的職權應包括此兩項:a抵禦外侮(成立政治組織最原始的動機);b防止社會內部每




個人彼此間的互相侵害(即保護個人自然權利,並維持正義)。

7
、國家存在的目的為何?187

1)鞏固國權(2)保障民權(3)奠定社會安寧(4)增進人民福利。

8
、講說明現代政府的任務。187

1)保護民眾生命財產與權利(2)確保民生資源供給無虞(3) 照顧無依民眾(4)促進經濟




穩定均衡成長(5)提升生活品質與個人成就機會(6)保護自然環境(7)獎勵科學技術發展

9
、請說明近代國家及政府角色扮演的轉變概要。188

    
歸納為:小政府大政府小而美政府或小而能政府

第八章

壹、關鍵字彙

不受情慾影響的理性:也就是亞里斯多德所謂的法律,是理性的具體化,因此政府要依照客觀法
律來統治。199

純粹理性:康德認為人本乎天性是政治社會的一份子,法律代表純粹理性,服從法律便是服從理




性,善良生活即是每一個人於其社會中,盡其應盡責任。201

假設命令:一種有條件的命令,「假如你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你一定要如此做」。比如說,「你要
身體健康,就必須運動」這就是假設命令。201

絕對命令:一種無條件的命令,即無論目的為何都需去實踐,是絕對無討價還價的命令,比如說 

「你要尊重你天賦的自由」及「人必行正義之道」。201

自然法:即是「正義的關係」之顯現,是由人之本性而來的一些原則,因此,人遵循自然法行事




正義即在其中。203

法家:法家思想精髓主要在於「治術」,代表人韓非。205

儒學法家化:尊儒的表象下,統治者實踐力行者卻多是法家思想,在儒家忠孝不能兩全時,提出




了「移孝做忠」,甚至「大義滅親」,便是接受了法家的見解。206

刑罰正義:脫離復仇性質的刑罰及政治,才有可能符合「刑罰正義」,且需包括兩點:(1)立法
刑度須符合正義理念(2)量刑應符合罪刑相當性。214

實質正義:意指「做正確的事」。219

程序正義:意指「正確地做事」。219

毒樹果實理論:重要的法律原則,意即以違法手段或不正當程序(毒樹)而獲得的證據(果實),

即不具證據能力,而不可採為認定犯罪事實之基礎。220




兩難困境(dilemma):主要是在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難。224




鄰避情結結(NIMBY):一般人都不願負擔經濟成長的成本,「「不要建在我家後院」(Not In My Back Yard)的心理及態度,使得人們全面性的拒絕如垃圾掩埋場、石化工業等認為有害於生存權與環境權的公共設施及企業建設,建在自家附近的反應。224




貳、自我評量

1
、請說明亞里斯多德對法律的定義。199




謂法律是「不受情慾影響的理性」,意指正義需靠法治才能實現。




2、請說明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有關法治見解的不同之處。198199

1)柏拉圖的理想是賢哲統治,不需法律予以拘束,縱有法律也是其命令,是主觀的。

2)亞里斯多德則去除主觀判斷,建立客觀標準,認為人有情慾,因此需讓人的情慾受理智支




配,而法律是「不受情慾影響的理性」,是理性的具體化,為免主觀「以心裁輕重」的流




弊,唯有實行法治。

3
、請說明康德的假設命令與絕對命令的說法。201

  
法律的作用乃在於整合不同個人的意志,康德認為若對個人意志加以強迫,即稱之為理性的




指揮,這種指揮公式稱為命令或規則,可分為二

1)假設命令:一種有條件的命令,若你要達成此目標,則需如此做,如;你要身體健康就必




須運動。

2)絕對命令:一種無條件的命令,即無論目的為何都需去實踐,是絕對無討價還價的命令,




如;人必須行正義之道。

4
、孟德斯鳩如何定義法律。203

  
在其名著
法意中,為法律下的定義為:「法律,就最廣的意義而言,乃是從事物的本性所




引起的必然關係」。




5、孟德斯鳩認為自然法有那些基本原則。203




孟德斯鳩區分法律為兩大類:自然法與制定法

1)「自然法」;其原則為:1.和平2.尋求食物(生物本能求生存之道)3.互相親愛(人類自然
之情)4.社會生活的慾望。

2)「制定法」:迨於人類智識增加而社會組織形成,為避免人類互相傷殘,須有法律的制定,
使大家共同遵守,以保持基本和平秩序,體現「正義的關係」的本質。




6、孟德斯鳩區分法律為那三種?204

1)國際法:發生於各國族彼此間,在和平時謀求最大利益,在戰爭時將戰禍縮至最小限度,




以期不致損害彼此真正利益。

2)政治法:發生於社會中治者與被治者,規範政治生活的法則。

3)民法:發生於各個人民間的相互關係,規範人民私領域往來事物的法則。

7
、請說明韓非有關法的論述。208

   
其理論結構得自於法家三派的集成,確立三者之中,以「法」為本,「術」為行法之方法,「勢」
則為行法之力量,將法、勢、術三者結成一體,去其一偏之弊,而得其統合之功。

8
、現代法治國家需符合哪些原則。211

1)憲政主義: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憲法優於一切法律命令,制定與修改都需人民同意而為之。

2)法律主治:政府任何行動皆需符合法律規定。

3)司法獨立:法院超然獨立,不受其它機關所節制,法官亦然。

4)法律平等:不容許任何人享有特權。




9、請說明「刑罰正義」的旨要。215




脫離復仇性質的刑罰及政治,才有可能符合「刑罰正義」,且需包括兩點:

1)立法刑度須符合正義理念:國家行使刑罰權時,須由必要性與合理性去判定。

2)量刑應符合罪刑相當性:此即「罪刑相當」,對犯罪的處罰應合乎所犯的罪,才符合正義的
要求

10
、請說明實質正義與程序正義的意義。219220

1)實質正義:即所謂「做正確的事」,達成盡可能最廣泛的公共利益,及捍衛合乎憲政原




理的治理過程。




2)程序正義:亦稱為「過程正義」,即所謂「正確地做事」,目的在實現實質正義,並強


調合法、合適、合宜依照一定程序去作為。

11
、何謂毒果樹理論。220(同關鍵詞彙)




12、說明法律在民主政治的價值及正義的關係。221

民主政治的體系,政策係以民意為依歸,力求「受惠的政策利害關係人之範圍擴張到最大」,以維護社會公正、正義原則,對人民權益的保障,是民主政治精髓所在,也是要求政府遵守程序正義的根本理由,因法律是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第九章

壹、關鍵字彙

轉型正義:新興民主國家,對於過去政府錯誤的暴行和不正義行為,進行反省和彌補。239

剝削的權力:最單純也最具毀滅性的權力,是任意支配他人使其臣服於掌權者。246

操縱的權力:藉由權術而操縱的權力,多了技巧、虛偽與詭詐的成分。246

魔鬼代言人:面對權貴就該直言無隱,在關鍵時刻,提出不同的思維。250




歷史記憶法:20071031日 西班牙國會通過歷史記憶法,此法案將佛朗哥政權時,所




犯的錯誤進行轉型正義的努力。252

寬恕:奠基於人類彼此了解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愛,對人類同舟一命,生死與共命運的認同。256

貳、自我評量

1
、請說明轉型正義的意義。239

  
新興民主國家,對於過去政府錯誤的暴行和不正義行為,進行反省和彌補,亦即對過去迫害




者追究其罪行,對過去取得不當的利益予以追討,對受迫害者予以平反,並給予精神或物質




補償。


2
、請分析恐怖或暴力的功能。241




恐怖(或暴力)使人戰慄,戰慄使人畏懼,畏懼使人馴服,最後讓屈服並接受宰割。

3
、霍布斯認為人類的自然狀態為何?243

  
即是戰爭狀態,因各個人間皆因一求利、二求安、三求名,而導致紛爭之源。

4
、評論對人性的看法

  
霍布斯斷言個人的行為,都為競爭、疑懼、榮譽三種動機所決定,人類的自然狀態就是「每




個人對每個人的戰爭」。




5、請說明權利的分類。244

剝削、操縱、競爭、滋養、整合的權力。




6、,請說明「競爭的權力」的正反兩面的意涵?247

1)正面:是進步的泉源。

2)負面:持續不斷縮小個人生活的社交圈。




7、西班牙歷史記憶法的內容。252

1)賠償受害者,資助其家屬尋求屍體、重新埋葬。

2)禁止每年在佛朗哥忌日舉行紀念活動,並將其政權相關符號及紀念標誌,除具藝術價值




外徹底消除。

3)宣告獨裁政權時代的政治判決「不正當」。




8、轉型正義對社會的意義,表現哪五個方面。252

1)對於進行極權統治實行政治迫害的前統治者,對其決策負責並付出代價,也是維繫社會秩




序的基本倫理。

2)追究並處罰違反人權之統治者其責任,對潛在做惡者,起震懾作用。

3)審判犯有罪行的人,確定則責任歸屬,防止傷及無辜

4)國家承擔轉型正義的責任,防止私下報復行為。

5)通過審判和立法實現轉型正義,凸顯民主轉型後,一切社會治理皆通過法治來解決。

9
、寬恕與轉型正義的關係。256

  
寬恕是與憎恨、報復相對立,卻不與正義相背,真正的和平是正義的果實,是一種美德及法




律保障,因此;正義的履行應佐以寬恕,才能徹底治癒創傷並重建紊亂的人類關係。

10
、「沒有寬恕就沒有正義,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此話闡述心得。255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此話之意涵為,在實現轉型正義的過程中,復仇式的正義讓人痛快,卻




也會引起新一波的社會動盪,所以寬恕與正義理念的融合及內化才是和平的必要原因。

第十章

壹、關鍵字彙

幸福:亞里斯多德將善定義為幸福,有快樂或福利之意。277

快樂主義:亞里斯多德將善定義為幸福,有快樂或福利之意,此派思想即稱快樂主義。277

官能論:純粹滿足人的肉體慾望,稱之。278

滿足論:無論物欲享受或心靈需求,祇求滿足就是快樂,稱之。278

功利主義(行為、規則):做行動時可找到能創造最大利益之時稱之。278

利己主義(心理、倫理):,倫理的利己主義在某些情形之下還要做一些利他的行為,以小利來




換取最大利益,滿足個人對這利益的企求。280




義務論:康德指出人天生在心中的道德規律,會自我要求、約束,是一種自律而非他律的行為,




所以人天生下來就有遵守道德規範的行為約束。281

初步義務:羅斯說:人的行為有一些無法改變的規範,以勿傷他人做最基本義務。281

四樞德:柏拉圖提出,智、勇、節、義四個德行。28

孝(儒家):孝是「德之本」,孝是所有道德之根本。288

仁(儒家):存在人本性中道德主體,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在於人本性中的這種道德主體性。288

性善(孟子):孟子所主張,人的本性天生就有。289

功利主義(墨子):從利益為出發點,強調平亂要以利害為計算,並以此導正人的行為。290

貳、自我評量




1、 你覺得人有追求善的目的嗎?272




人從出生到死亡,終其一生除維持基本生命外,尚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是大家所追求的,那就




是讓生命過的更好,而所謂好的人生目的,即在日常生活行為中做起,因此;從小我們教導




孩子不可以做壞事,從生活細節到人品培養,無非是為了養成一個有品德的人,希望能教出




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2
、亞里斯多德的幸福論。277

  
亞里斯多德將善定義為幸福,有快樂或福利之意,被稱為快樂主義,亞里斯多德提出了有關




快樂的條件

1)幸福快樂的獲得應是眼前真實或實際的東西,不是可能得到或努力也未必得到的東西,東




西的本身就是一個達到快樂的目的,而不僅是達到快樂的方法。

2)幸福在彼此間的相較下,快樂可以更長久,不容易失落,較為固定,友誼所帶來的幸福快




樂不會招致不幸,而本身也最值得珍惜的

3)任何會使人快樂的東西,一定要使人成為一個好人,因此,德行或如神靈般的生活才是絕




對的善,也是亞氏將幸福快樂導向道德的想法

3
、哪些事物具備幸福條件。277

1)外在如;財富、健康、美貌會為人帶來幸福快樂

2)內在如;人內在的德行,心靈具有倫理之善,使人成為一個好人,這些才是值得永遠珍藏




的永恆幸福

4
、何謂功利主義?行為功利主義?規則功利主義?278

1)將善「量化」,在做行動時創造最大利益,分為行為功利主義及規則功利主義。

2)行為功利主義:在某些特殊情形下,當規則功利主義不一定創造最大利益時,可就個別行




為謀取功利為考慮,例如「不可殺人」,但在戰場的士兵為保家衛國,而不得不為殺人之事

3)規則功利主義:通常指一個普遍的規範,它可帶來最大利益,如「不可殺人」,是保障人的生存權最高指導原則。

5
、何謂倫理利己主義。279

  
強調一種計畫性的利己方式,一個重要且最利益的目的也是最大願望,個體會因此目的而暫 




時犧牲自我較小利益,如;為獲得空大學位而犧牲假日。

6
、康德的義務論。280

  
康德指出一個人天生下來就有一些道德規律在我們的心中,對於如何理解這道德律是在於我




們有一個善的意志,這種意志會使我們去遵守這種內在行為約束;人對於道德強制的自我規




範,是一種自律非他律的行為,是因人天生即有遵守道德規範的行為約束。




7、試述羅斯義務論的七個義務。281

1)正義:須公正對待他人,消滅不正義之事。

2)慈愛:有義務幫助他人。

3)感恩:有義務回報他人對我所施的恩惠。

4)誠信:對別人的承諾,有義務去實踐。

5)補償:對別人有做錯的事,設法加以補償。

6)自我發展:人不能一直停留在原地,須盡到改進自我德行與智慧之義務。

7)勿傷他人:與他人相處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個義務。

8
、試述亞里斯多德如何解釋德行?282

1)德行是「後天養成的習慣」,經由一再重覆而成為個人習性。

2)德行是一種認知更是一種實踐,是「知行合一」的結合。

3)德行是出於個人的自由意志去養成的習慣。

4)德行是一種行為,且是一種「中庸」的行為,過於與不及都不足以形成一個德行。

9
、試述四樞德的智德。284

  
亞里斯多德認為智德在個人即是修身,在家庭即是齊家,在國家即是治國,這些都必須理性




與實踐的合作,他認為人的靈魂中有一個理性部分,它會先了解好的善的再去實施,並經由




長時間的粹練與培養,及對學問的研究與運用,才能形成智德的完美,此為眾徳之母,無此




德其它德行亦無法養成




10、亞里斯多德如何談論友誼。285

1)人需朋友來分擔彼此的喜怒哀樂

2)朋有可分為兩種範圍:




1.對等關係:依三種依據相交,a是「利益」:有好處彼此分享,b是「快樂」:自己快樂也希望別人快樂,c是「道德」:將道德提供給朋友,希望朋友成為有德之人。




2.不對等關係:如;君臣、父子,越高位的人應該具有更高的道德。




3)以「另外一個自我」,形容朋友的重要及希望慎選朋友

11
、儒家如何以孝開創道德論?288

   
開始孔子就指出孝是「德之本」,孝是所有道德之根本,而禮教也是由孝而來,謂「身、體




、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而孝經也提到孝為道德根本,意指當一個人不論在何種地位都要做到孝這德行,最終就可以如前述孝之終於立身。

12
、孔孟如何談道德論?288

1)孔子認為「仁」是每一個人內在的道德主體,也是人易於禽獸的差別,人若不去行「仁」






也你就失去了人之所以為人的依據,無異於禽獸。

2)孟子繼承孔子仁義內在的道德主體性,,進一步的以「性善」來解釋人的道德性,再以四



端說描述這主體。主張人性本善,且為人之天生本具的特性。

13
、墨子的功利主義思想。290

   
墨子從利益為出發點,強調平亂要以利害為計算,並以此導正人的行為,且利益是人與人之


間相愛才能互蒙其利,墨子說:「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因此;對於無利於人民之事,皆提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