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100哲學與人生期中參考資料(台中人文系學會提供)3



6、請說明亞里斯多德的理想國家。




絕對或理想國家,一定要絕對或理想的「道德」來統治,如此正義才能完全實現,提出中庸原則,說明人類實際能達到最好的國家乃是立憲政體。




7、孔子為何主張「正名」?




孔子所生的春秋時代,正值當時周天子無能統治諸侯,以致法紀名分蕩然無存,孔子認為「名實混沌」是造成政治、社會混亂根本原因,要撥亂反正的關鍵,在於建立正常的政治秩序,其首要工作即在「正名」。




8、儒家思想中「仁」、「義」的意義與地位為何?




1)「仁」:包含一切好的事物,孔子所謂「仁者愛人」,是其精髓所在,因為愛人,堪稱是所有偉大人格中,最重要的一種品質。




2)「義」:就是正義、公平,主張凡事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持守「義利之辨」的原則,在與他人互動或取捨之際,依循「義」來處理事情,不圖非分之想。




9、說明你對「無知之幕」的認識。




羅爾斯提出,在不知公平為何物下,找出答案的理想境況,想像自己不知自身是否愚笨、靈巧、強健或病弱,若是如此,我們便能訂出規則,決定如何在公平又不歧視任何人下分配物品。




10、羅爾斯正義論重點?其兩項正義原則?p126




歸納羅爾斯《正義論》理論的關鍵重點是:對弱勢者的照顧。




基於「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如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的思維,羅爾斯在收入及社會資源分配的主張,提出「差異原則」(the difference principle)的論點,認為:一個正義的社會,條件之一是指該社會與經濟上的不平等,必須促使其中「處境最不利的成員」(the least advantaged members)獲得最大的利益,才是正當的(legitimate)。




11、羅爾斯正義論兩項正義原則為何?p126




羅爾斯提出兩項正義原則及其適用上先後次序的規則:




有關公民的政治權利部分:平等自由權原則




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權利,享有一完備體系下的各項平等基本自由權;而且其所享有的自由與其他每個人所擁有同體系下的各項自由權相容。




有關社會和經濟利益的部分;




1)社會及經濟不平等必須滿足下列兩項條件:各項職位及地位必須在公平的




機會平等,對所有的人開放(簡稱公平機會平等原則」)。




2)使社會中處境最不利的成員獲得最大的利益(簡稱為「差異原則」或「差




別原則」)。





100哲學與人生期中參考資料(台中人文系學會提供)2



二、自我評量




L、請舉例說明「美」、「美感」與「美的事物」這三個概念。p47




如欣賞海芋,看到一片白色的花海時,會不禁讚嘆:「好美海芋啊!」看到




白色海芋搖擺於風中的婀娜姿態,令人心神愉悅,這種愉悅的感覺就是美




感,海芋的型態與顏色屬性就是美,而海芋本身便是美的事物。




2、請根據朱光潛對「美感」與「快感」之看法,舉例說明兩者的關係。p48




美感可能包含了某種程度的快感,但快感卻不完全等同於美感。根據朱光潛




的看法,他提到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快感起於對實際要求的滿足。




如當我們觀賞一件藝術品而產生的愉悅感覺(美感)之同時,知覺過程中即




有快感,這種當下心領神會所帶來之美感,,亦伴隨某種程度的快感。




3、請說明「幻想」與「想像」的含意。P50




「幻想」是一種雜亂無章、缺乏統一性地任由思緒天馬行空地的聯想,因為過




於主觀反而會擾亂美感。而「想像」則是在複雜的藝術品中朝某一固定方向




和必然性去想,這種想像較具客觀性且有助於美感之產生。




4、請問「形象的直覺」是誰提出的?並解釋之p52




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強調藝術即直覺,是一種動態心理活動過程,無




關理性,判斷事物的美醜起於形象的直覺。




5、請問「美的孤立」是誰提出的?並解釋之p53




德國心理學家閔斯特保,提出「美的孤立」,是指美感經驗的產生有賴於欣




賞者心境的孤立以及與藝術品抱持一定距離,因觀賞者或創作者將全部精神




投注於一個對象上,心中只見此物,其餘雜物均視而不見,該意象成為獨立




自足的世界,此對象便完全被孤立。




6、請問「移情作用」是誰提出的?並解釋之p54




德國學者李普斯提出,他認為事物無美醜之別,是因為人將情感移入其中的




現象。




7、請問「心理距離」是誰提出的?並解釋之p54




英國心理學家布洛提出,「心理距離」的見解,在審美活動中需存在距離美




感之效應,才能見出事物本身的美。




8、簡要說明亞里斯多德的美學觀。P56




他認為美存在於具體的美的事物中,而一件事物是否美,取決於它客觀的屬




性,美與人對客觀事物的感受也有關,體積的大小適中與各組成要素間的和




諧統一才能顯出事物的美。




9、簡要說明休謨的美學觀。P58




美存在於觀賞者的心理,否認美具有客觀性,美、醜是由個人主觀感受決定,




審美條件有,一:人需有健全的生理器官,二:擁有敏銳的審美判斷能力,




三:把不同國家、時代的共同經驗所承認的模範與準則作為衡量尺度。




10、簡要說明康德的美學觀。P59




美是主觀的,美是無所欲求的審美活動,有個別卻具有普遍性,審美判斷是




一種「沒有目的,的目的性」,而自己覺得美別人也覺得,是人類共有的情




感,也就是「共通感」康德假設是人人皆有是先驗的,也因而作審美判斷。




11、簡要說明達‧芬奇的美學觀。p58




他認為自然是藝術與科學的對象,將畫家的心比喻成一面反應自然的鏡子,創作的最高原則是師法自然,他相當重視經驗與實踐,他說:一切的知識都源自於感覺。




12、簡要說明狄德羅的美學觀。p59




認為美不是上帝賜予的,是客觀事物的一種性質,由關係構成,美可區分為:




一是外在我的美,即客觀事物本身的美;二是關係到我的美,即主觀認識上




的美。




 




第四章




一、關鍵字彙 




音樂本質: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以聲音、旋律、節奏為媒介,間接地透過情感和情緒來再現視覺經驗 




聽覺藝術:一群「音」有組織地流動於時間中「發聲」的動態藝術。




音樂要素:分音高、音色、音長、力度等四要素。




音高:聲音的高低。




音長:聲音的長短。




音色:聲音不同的特質。




標題音樂:一種附有標題或文字說明的樂曲。




絕對音樂:(或純音樂)純粹是音樂本體,不附加任何「音樂之外的概念」,只簡單以樂曲體材形式來命名。




卡西爾:符號大師,將人視為會創造使用符號的動物。




蘇珊‧朗格:指出藝術品是人類情感的符號,藝術創作的過程即在製造這種符號。




音樂詮釋者:先瞭解作品,再現(演奏)作品,更能使其所詮釋的作品充滿藝術生命。




史特拉文斯基:俄國音樂家,將音樂演出者分為,演奏者和音樂詮釋者。




人聲:音樂表演媒介之一,是大家最熟悉也最簡便的一種發聲工具。




樂器:除人聲外,任何能發出樂音的物件都算。




風格:除藝術家個人的年齡、經歷、師承的經驗等因素外,還與過往與當代的環境息息相關。




巴洛克音樂:西元16001750年屬之 




馬厝卡舞曲:原形來自於波蘭傳統的民間舞曲,再揉合其它數首舞曲而形成有鄉村特色的音樂。




格雷果聖歌:無樂器伴奏,其特色為自由節奏單音音樂,以當時官方語言拉丁文演唱。




古典樂派:重現古希臘與羅馬簡單清晰的結構及簡明質樸的風格。




浪漫樂派:強調個體力量的唯一,主張追求自由及當下的感覺與想像力,偏好抒情與描寫的手法。




莫札特:以神童之姿名聞國際,備受帝王寵愛,憑著自身努力作曲或演奏,卻不得其道,抑鬱而終。




貝多芬:西方音樂史上第一位憑著自身的才華與能力,以獨立自主創作來謀生的音樂家。




白遼士:法國人選擇棄醫習樂,成為浪漫樂派初期法國最前為的音樂家。




蓋西文:美國人以流行樂曲、爵士風管弦樂、音樂劇與歌劇風靡全球藍色狂想曲




約翰‧凱吉:美國人1950年之後,機遇(隨機)音樂代表人物,顛覆一般人對音樂作品的傳統形象。




二、自我評量




1、音樂本質: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以聲音、旋律、節奏為媒介,間接地透過情感和情緒來再現視覺經驗,由一群「音」有組織地流動於時間中「發聲」的動態藝術,聆賞者依賴聽覺喚起聽到音樂所產生的心理感受 




2、「標題音樂」與「絕對音樂」之差別,舉例




1)標題音樂:一種附有標題或文字說明的樂曲,如大黃蜂的飛行》。




2)絕對音樂:(或純音樂)純粹是音樂本體,不附加任何「音樂之外的概念」,只簡單以樂曲體材形式來命名,如奏鳴曲C大調 第一號》。




3、音樂作品如何產生與再現:三大必要因素




1)作曲家:其創作源自於情感,以某種具體符號記錄下來,形之為「樂譜」。




2)表演家:透過樂譜演出。




3)傾聽者:經由表演家的演出以「聽」到音樂。




4、演奏者與音樂詮釋者之不同




1)演奏者:按照樂譜上指示演奏了事,是樂譜翻譯機。




2)音樂詮釋者:先瞭解作品,再表現(演奏)作品,更能使其所詮釋的作品充滿藝術生命。




5、音樂的表演媒介:分為人聲與樂器兩大類




1)人聲:音樂表演媒介之一,是大家最熟悉也最簡便的一種發聲工具。




2)樂器:除人聲外,任何能發出樂音的物件




6、藝術風格形成的因素:除藝術家個人的年齡、經歷、師承的經驗等因素外,還與過往與當代的環境息息相關。




7、音樂史上各時代的音樂風格與特徵以何種方式呈現:




1)創作者以不同作曲技術組織聲音並給予一種「秩序」。




2)該時代思潮衝擊下產生某種能為社會大眾接受的審美觀。




3)應當時社會結構或需求而產生的音樂型態。




8、蕭邦如何將波蘭舞曲融入創作:借用波蘭原有舞曲,運用其各種特徵,加入自己音樂語法組合而成,並將之藝術化、樣式化、創作出民族性與詩性兼具的鋼琴曲,而打造出屬於自己風格的藝術化。




9、西方中世紀宗教音樂特色:將各地民歌歌詞刪除,改填經文,將音樂與儀式結合,容易上口,有益教義宣揚,為呈現祥和平靜的氣氛,旋律多在狹窄音域中移動,無高低大跳音程,避免情緒過渡波動 




10、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與當時社會互動情形




1)海頓:受雇貴族世家擔任樂隊隊長,個性隨和與貴族相處融洽,終其一生受雇主敬重。




2)莫札特:擔任宮廷管風琴師,常因與大主教意見不合離開宮廷,憑著自身努力作曲或演奏,卻不得其道,負債抑鬱而終。




3)貝多芬:此時大環境已有中產階級市場,藝術家受到重視,貴族視他如朋友並給予實質贊助,是西方音樂史上第一位憑著自身的才華與能力,以獨立自主創作來謀生的音樂家。




11、浪漫主義特徵




強調個體力量的唯一,主張追求自由及當下的感覺與想像力,偏好抒情與描寫的手法,藝術家拋捨傳統價值,以主觀自由的表現方式,抒發個人真摯情感。




12、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合唱之特色?聽後感想?




1)在第4樂章大膽嘗試加入四名獨唱者與混聲大合唱,並採德國詩人席勒詩作快樂頌部分詩句做為歌詞,以變奏曲形式寫成,相較於過去純粹是樂器演奏的古典交響曲,此作法乃一大創舉。




2)大合唱在管弦樂的搭配下唱出了歷經苦難而昇華後的快樂,才是人世間真正的快樂。




13、約翰‧凱吉433算是音樂嗎?為什麼?




1算是音樂,是「無聲」加「其它的聲音」。




2約翰‧凱吉認為音樂是人類生活的片段或生活的環境,對音樂不要預設立場,要消除自我中心的品味好惡,才能傾聽環境中的有聲之音。




 




第五章




一、關鍵字彙:




正義: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恰如其分、各如其分(各盡所能,各取所值、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理想國: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有階級區分,由哲君統治。




恰如其分:每個人專做他自己的事,而不為好管閒事之人。




哲君:全智的哲學家,具有哲學家修養的帝王。




超義務行為:某人作一件好事,卻超越道德要求,或超越常人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




分配的正義:團體按個人之所值者(如能力、勞績)來分享各種團體利益。




中庸原則:兩種因素的平衡或均衡。




正名:要求社會各階層的人,各依其所處之名位,恪守本分善盡職責而互不侵擾,也含有合理分工及互助之意。




無知之幕:羅爾斯提出,在不知公平為何物下,找出的答案最符合理想境況。




公平機會平等原則:各項職位及地位必須在公平的機會平等下,對所有人開放,稱之公平機會平等原則




差異原則:使社會中處境最不利的成員獲得最大的利益。




純粹程序正義:對正當結果缺乏獨立標準,卻有一個正確或公平的程序,只要正當的依照這程序,不論結果如何就是公平。




不完全程序正義:對正當結果有獨立標準,卻缺乏可行的程序能保證實現這個結果。




各取所值:貢獻多少取得相等值的報酬或回報。




各取所需:貢獻多少,但其報酬或回報多寡,視其需要而定。




二、自我評量 




1)柏拉圖的「理想國」旨要為何?




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有階級區分,依人類才能不同,而才能又基於天性,人類靈性中有三種不同成分,分為 




1)「理」:居頭部,運用思想發號施令,是「金質」的人,是任領導之責,屬哲人階級,有指揮支配權。




2)「氣」:居胸部,提供勇敢堅毅精神利於執行,是「銀質」的人,能發揮保家衛國的功能,屬軍人階級,執行第一階級命令。




3)「慾」:居腹部,尋求自然慾望滿足,是「銅、鐵質」的人,適於服從指令並從事固定工作,屬生產階級,服從第一、第二階級命令。




2、為什麼柏拉圖的「理想國」要由哲君統治?




其學問智識超一般人之上,以高超智識道德涵養陶鑄人民,使合乎道德理想標準。




3、說明超義務行為和道德之關係。




1)超義務行為:是常人做不到,且超過一般道德標準。




2)道德:是在沒有要求下,不做,形同違反道德規範,會受公眾譴責。




4、亞里斯多德認為正義有那三種意義?




1)「平均的正義」(形式之平等)




就是各人所享受的利益和所蒙的損失,依算術比例求其平均的原理。例如價值交換相互之利得必須均等,不法加人以損害者必須補償之類,旨在謀相互間價值的均衡。




2)「分配的正義」




就是團體對個人的分配原理,團體必須按各人之所值者(如能力、勞續),使分享各種團體的利益,這種分配是依幾何學的比例以求均衡,例如甲對社會的貢獻是二,而乙對社會的貢獻是三,他們相互間的比重是二比三,則社會論功行賞,給甲的利益如果是六,則給乙的應該是九,簡單地說,團體按各人之所應得者分別以利益歸之,這便是正義。




3)「法的正義」或「一般的正義」




就是個人對團體負擔的原則。團體對個人有所分配給予;同時,個人為了謀團體的存在與繁榮,也應有所負擔;凡屬於團體者,各人負有歸之於團體的義務。換言之,享受權利也要負擔義務




亞里斯多德對於正義所為分析至為透闢,堪稱社會哲學上不朽的貢獻,依「平均的正義」,承認人與人間地位均等,人格無分軒輊。依「分配的正義」,則各人
在團體生活中的價值,尚有參差,應各按其所值者,以榮譽、利益歸之;並按「法的正義」,各對團體盡其義務。




5、何謂「中庸原則」?




握住中庸之道,便可將相互衝突的部分加以適當配搭,成為調和的整體,便能恰如其分實現正義行為。





100哲學與人生期中參考資料(台中人文系學會提供)1







100哲學與人生期中參考資料(台中人文系學會提供)


第一章


一、關鍵詞彙


生命:是具有如生長、繁殖、感覺、理性等的「自發行動」。p.6


神:是指人死後「精神」離開肉體稱為鬼,在某些特殊地區出現不尋常現象才稱為「神」。p8


天理:程眀道認為天理本存於萬物之中,人亦具有,也就是人的本性,儒家強


調的仁心、性善之本。程伊川更進一步指出人身上的天理就是人的本性。


知識即道德:蘇格拉底提出,人的一切知識活動都要符合道德要求。


魂魄:由陰陽兩氣區別而來,出生時所有肉體之神靈是由陰氣而來,稱之魄;出


生後有生命時隨之而來之陽氣,稱魂,魂魄結合而成為人的精神。p8


太一:柏羅丁提出太一為靈魂創造者,人的靈魂最重要的是回到創造者。p17


靈智:從生命現象來看,除物質外尚有第二個組成因素,稱為「靈智」或「一」或「生命力」。


仁:孔子以人性最高的表現來詮釋「仁」,即是當個人以人性的方式對待另一個


人,就是仁的表現。


識仁:「仁」即人內在本性,即是聖人之心,聖人之道,識得此道就是識仁


理氣:朱熹認為,理是形而上之道,氣是形而下之器。人之生有理才有本性,有


氣才有人之形體。理在人身上是性,氣在人身上表現最明顯與本性相混的


就是情,性與情就以人心為主宰。p12


生命力:屬生命組成的另一因素,等同於靈智。p6


禮樂:孔子說人如果不仁,則如禮何?如樂何?這是對於禮樂的一種奠基於仁之


上的直接肯定。p10


道(老子):道家所指的「道」,係指天道即有倫理規範的一種無上力量,人性之中也潛藏天道的倫理要求。p13


魂:西方哲學家將「魂」界定為三種,植物的生魂、動物的覺魂、人類的靈魂則是統合一切生命因素。p7


性善:孟子將孔子的仁發揮極致,他認為不同於禽獸的人性,便是「性善」的最高表現。p10


自然(老子):是一切價值的根本,天地萬物有一種自然規律運行其中,人也是自然的一部份。p13


靈魂:人身上應該有一個不同於肉體的生命因素,稱之靈魂。p7


性惡:荀子認為人性有好利爭奪之事,有厭惡的東西所以,人與人間無互信可言,主張人本性惡。p11


心(中國):孟子認為性善在人的行為上可由「心」印證,分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p10


佛性:佛性即人人內心清靜的本性,因此佛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p14


二、自我評量題


1、人除物質因素外,需要另一個組成因素嗎?


雖說生命就哲學的看法是像生長般具有「自發行動」,但從生命現象而言應還有第二種組成的因素,有稱之靈智、一、或生命力等稱呼而多數人都主張有一個非物質性的生命因素存在於生命之中。


2、如何以間接方式證明人的靈魂存在?


1)根據哲學的區別,人的靈魂呈現出三大現象,一是認識能力、二是意志(慾望)、三是藝術創作,此三種能力追求的真善美,形成了人類文明,這些成就絕非單純物質就能完成。


2)人在過世後,肉體會漸漸分解腐化,而外表並無明顯差異,顯示一定是肉體喪失了某些東西,而此某種生命因素,也就是靈魂存在的證明。


3、孔子如何談論命,又如何以仁突顯人的本性?


1)孔子認為天命是一個無法改變和否認的事實,對於命的不可測,故採取接受的態度及順應的想法。


2)孔子以「仁」作為人性最高表現,當人以人性對待另一個人時就是仁的表現,甚至以忠恕兩字來詮釋將心比心的仁者態度,如「以所不欲勿施於人」。


4、孟子如何發揮孔子的仁思想?


孟子將孔子的仁發揮極致,他認為不同於禽獸的人性,便是「性善」的最高表現,而性善在人的行為上可由「心」印證,分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更明確指出失去了這四種心性,即不是人或喪失為人的權利。


5試述荀子的性惡論?


荀子相較於孟子,是以人性的「真實面」來反省,他認為人性好利爭奪之事,有厭惡的東西所以,人與人間無互信可言,主張人本性惡,因此有人定下禮法供人們學習,使人由惡轉為守禮的善行,稱為「化性起偽」(偽即人為之意)。


6、二程如何發揚儒家心性論?


1)程明道指出天理存在於萬物,人亦具天理,人之所以高於其它動物,是因為人能從本心找出天理。


2)程伊川說明在人身上的天理即是人的本性,性即是理,此性便是先秦儒家強調的仁心,性善之本。


7、試述心學的內涵?


1陸象山肯定心即此理的說法,他說:「仁即此心也,此理也。求則得也」,心是此理的安宅的正路,將聖人之學回歸到本心具天理之說,就象山而言,天理、物理、仁義都是一貫的。


2)王陽明主張心即理,指出不失其本心就是聖人之學,心之良知才是真正的知識,心之良能才是真正的德行,,知行合一便將心之本善建構起來,以一種本體之善來詮釋人性最高貴的一面,也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重要之處。


8、試述老子的道即生活觀,莊子如何發揮?


1)老子對道的描述常用「破」這方式進行,破通俗思想,反對以人為方式理解道的主張,對於道的大化流行,不造作、不虛假,對道的理解越自然越好。


2)莊子對於老子的道學,更進一步以一種生活樂在其中的方式來解釋,莊子也以天籟來作比喻,他指出本心不同於人的理智,彷彿空氣一般觸摸不著,因此不會有所偏失,便能容於萬物,能物我合一道,達到道我互通的最高境界。


9、佛學如何以佛性來描述人生?


中國佛學認為釋迦牟尼佛指出,眾生平等因此「佛性」應是人人本具,甚至草木無生命個體也有,而人得天獨厚是因為人可以去發現佛性內存的事實,因此;一切唯心造,唯心能識此妙理,便能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10、畢達哥拉斯如何看待人生?


是最早探討靈魂的學派,深信人是有一個會輪迴的靈魂,在此生它和人的肉體結合一起,靈魂最主要的作用是在於了解宇宙的一種和諧,他們認為天上的星體是有生命,有希臘諸神居住,他們將星體出現時所帶來的災害與情況,加以抽象找出一種普遍的「數目字」,而人的生活便要以這些數目字來作參考,藉由每一段的生命所發生的遭遇,加以克服突破以達到靈魂反省的能力。


11、亞里斯多德如何談人的組成?


採實務且自然主義的說法,相信靈魂與肉體共組成人缺一不可,彼此相輔相成,人的靈魂有認識真理的理智能力,欲望以善為善行為目的的意志能力,並具有創造感的藝術能力,說明人身上有不同的精神能力,其主要表現是真善美追求的方向,所創文明也是人類得以主導這世界的證明。


12、笛卡兒如何以二元論談論人的生命?


強調人的理性,說明人的理性可以解決問題,認為人是由心(靈魂)與物(肉體)組合而成的,各獨立運作,兩者聯絡點在大腦的松果腺,而心並具有兩個功能,追求真理與倫理道德行為。


13東西方如何以變動觀念談人的生命?


1)中國在易經就以指出,人生的發展具有「簡易」、「變易」、「不易」等特性,在這種變動的生命特性中,隨時隨地為自己找一個安身立命的方法,是最終目的,而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也都是以不同的人生態度,試圖在變動的世界中,找到一種永恆價值。


2)西方哲學對於世界,也是抱持著在變動中求一永恆不變的思想,於是亞里斯多德指出,人的生命不應滿足於一般的美善,應追求永恆的真善美,所以人必須由不斷的由「潛能」到「實現」的過程,以便朝向更完美的目的進行。


14東西方的生活哲學有何不同?


(1) 
中國生活哲學態度由於道德的關係歸結出:


儒家:是入世生活哲學,以一種憂患意識的生命,積極入世教人,仁政與王道是念茲在茲的使命。


道家:則是避世態度,不喜歡世俗一切造作,以自然的規律為生活準則,求平靜,心與肉體間的平衡,凡事以自然而然為一切作為的依據。


佛學:則走向出世生活觀,世間一切諸法空相,皆因受因緣所限,心所造業,而使人於因果輪迴之中,如能自省佛性所在,便能明心見性斷絕無明,達涅盤境界。


2.西方哲學:以信仰為基礎追求心靈的安穩,善盡自己人性之中的靈性,就是顯揚造物主的萬能。


 


第二章


一、 關鍵詞彙


藝術:是種追求美的心靈活動、是一種技術或才能、模仿、情感的傳達。


技術:一種活動、學習的知識或才能。


藝術模仿論:古希臘哲學家如;赫拉克利圖斯認為藝術是對自然的模仿、柏拉圖認為藝術品是人類模仿理型世界的影子、亞里斯多德認為像音樂繪畫等是模仿藝術。


赫拉克利圖斯:古希臘哲學家,他認為美是和諧,而在變動的相異中卻隱然形成某種和諧,自然是由彼此的相對立組成,而藝術的和諧也是如此,如長短音產生動人的樂曲。


理型論:柏拉圖他認為經驗世界外有一個理型世界,才是真實存在,而經驗世界的一切皆是理型的具體化(表現)所有個別事物都是理型的影子,藝術品不過是理型世界「影子的影子」。


柏拉圖: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弟子。


詩學: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以詩歌、戲劇與音樂來說明其主張,這一切都是模仿,只是模仿媒介不同,所取對象不同,方式不同。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弟子。


托爾斯泰:認為藝術是將自己的情感傳達於他人,藉助視覺或聽覺感受他人情感的表現,並相互共鳴 


藝術傳達論:藝術是一個人有意識地藉由外在符號,將親身情感傳達他人,使他們感受並經驗這些情感 


藝術的起源:有從心理學角度,有主張源自人類自我精神上的需求,或認為源自於遊戲活動中所產生的幻想或自我情感的抒發,亦具有社會意義的活動。


席勒:認為藝術創作世界由想像參與遊戲,在遊戲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形成。


朗格:德國學者,著《藝術的本質》,指出藝術形式成熟的遊戲,出自於成人


的觀念,除了自我表達外,還希望將它擴張為具有社會意義的活動。


藝術的表現:有三要素,藝術的材料、形式、內容等。


藝術的形式:包含;對比、漸層、比例、反覆、對稱、均衡、節奏、調和、統一、


單純等原理。


藝術的內容:是藝術作品通過形式所表現的情感意志,及其隱含的某種內涵,及個人信仰、觀念、情感表達或人生中的事物或真理。


丹納:法國哲學家,以植物學為例說明作品產生如植物般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藝術品有一定的汰換規則。


藝術作品的存在:不是偶然或無中生有,是藝術家用具體材料為媒介,再以某些方法技巧加以創作,在此過程表達自己的情感意識,也讓欣賞者領受藝術家的情感。


藝術作品的產生:藝術家用他善於辨別事物特色與基本性格,藉諸各種有形無形的媒介,實現其藝術觀念於作品之上。


藝術與人生:藝術與人生息息相關自然而然產生於人類諸多活動中,非獨立於人類生活之外。


二、 自我評量 


1、「藝術」是追求美的心靈活動,分別舉例繪畫、音樂、文學三領域的藝術品?


1)繪畫如印象派畫家莫內的〈印象‧日出〉。


2)音樂如中國琵琶曲十面埋伏》。


3)文學如曹雪芹的紅樓夢》。


2、赫拉克利圖斯認為藝術是對自然的模仿,請舉例說明?p30


如混合高低不同的音調、長短不一的節奏可以產生一首動聽的音樂。或是繪畫中黑、白對比色的混和,反而形成一種和諧的灰色。


3、請以柏拉圖理型論為基礎,舉例說明柏拉圖的藝術觀。p30


對藝術模仿自然建立於他的理型論,他認為經驗世界外有一個理型世界才是真實存在,而經驗世界的一切皆是理型的具體化(表現)所有個別事物都是理型的影子,藝術品不過是理型世界「影子的影子」。


4請簡要說明托爾斯泰的藝術傳達論?舉例說明之


認為藝術是將自己的情感傳達於他人,藉助視覺或聽覺感受他人情感的表現,並相互共鳴,如當看到喜劇演員誇張逗趣的開懷大笑,也會不自覺的跟著高興起來。


5藝術起源於現實生活的需求,請以日常生活為例,舉例說明。


古希臘盛酒或油之陶製古瓶上的彩繪便是一例,若僅做實用考量,根本無須在瓶身作任何繪圖。


6請簡要說明席勒的藝術起源於遊戲說。


席勒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遊戲活動中,藝術與遊戲兩者的共同點是過剩精力的表現,同時也是一種無所為而為、不帶功利目的之自由活動。


7、請問何謂藝術的形式?p34


包含;對比、漸層、比例、反覆、對稱、均衡、節奏、調和、統一、單純等原理,是藝術家藉由各種材料運用獨特巧思,苦心安排的結果。


8、藝術品是透過哪三種要素完成藝術美的表現?p33


材料、形式、內容


9、丹納在藝術哲學一書中的觀點而言,藝術作品是如何產生的?p37


將藝術品當作一種事實與產品,以各個歷史時代中的「環境」為研究的主要因


素,以植物學為例反覆說明作品產生如植物般,適適應環境者生存,不適者淘


汰,藝術品有一定的汰換規則。


10請問你認為藝術與人生有關連嗎?如何使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p40


1)藝術與人生息息相關自然而然產生於人類諸多活動中,非獨立於人類生活之外。


2)凡具有美感與審美意識的活動皆是藝術生活,只要心中有美,賞花、觀海,靜觀後而體悟自然中蘊含之哲理即是藝術生活。


 


第三章


一、關鍵詞彙


美:事物中能引發人產生美感的形式或形象。p47


美感:受某事物的形式或形象所引發而產生的之愉悅感,是一種情感反應。P47


美的事物:某一形象或形式令人感覺愉快的事物,稱之美的事物。P47


快感:起於對實際要求的滿足。p48


聯想:當看見或聽見A物就想到B物,通常是兩物的性質特徵相似或經歷雷同的經驗,如:看到冰淇淋想到夏天。p48


幻想:是一種雜亂無章、缺乏統一性,任由思緒天馬行空的聯想。P48


想像:在複雜的藝術品中朝某一固定方向和必然性去想,這種想像較具客觀性且


有助於美感之產生。p48


純粹美康德所提出「純粹美」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美,存在於組成藝術的顏色、線條、聲音等。p49


實用態度:將個人經驗到的知覺應用於觀賞物上所產生的情感態度。p51


科學態度:就事論事,不涉及個人主觀情感與成見,以客觀與理論的態度追求真相。p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