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科技與文化期末考考古題參考資料 100/12/17 (2)



94




 問答題:共五題,每題20分,總共100




1. 在科技發展的影響下,現代藝術最重要的是空間結構本身的改變。請針對文藝復興以來空間觀的三點原理,分述現代藝術空間結構的變化。 pp.123-6




在科技發展的影響下,現代藝術最重要的是空間結構本身的改變,針對文藝復興以來的空間觀的三點原理,我們分述其變化如下:




1)空間不再只是一個三向度的立體結構,而是加入了時間向度,成為四向度。(2)自立體派開始,現代藝術與文藝復興以來的透視法決裂,嘗試用相對的方




式,從不同觀點來感知對象,不再接受空間的統一觀點,卻要把物體加以解組,把每一面向同時把握,因而呈現多元性。




3)現代的空間知覺,亦打破了線條的表象系統與色彩的表象系統之間的統一性。




 




2.泰勒從原本為社會倫理的原則,將之用在環境倫理的領域中,提出哪五項環保的倫理原則?
pp.145-7




一、自我防衛的原則




二、合理比例的原則




三、最小犯錯的原則




四、分配正義的原則




五、補償正義的原則




 




3. 從我國傳統哲學的自然觀,轉出倫理的基本原則為何?pp.150-1




我國傳統哲學在整體中體會自然萬物之生生不息的歷程,尊重生命本身的存在與發展,進而由此自然觀轉出倫理的基本原則,簡言之,是「尊重生命,仁民愛物」




就尊重生命言,易經曰:「生生之謂易」,又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朱熹曰:「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受天地之氣而生,故此心必仁。仁則生矣。」歷代哲人大都能體認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道理,並且尊重生命的存在與發展。




再就仁民愛物而言,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朱熹亦謂,「仁者心之德」。其大意皆在於仁民愛物。




 




4. 請從卓越與和諧的判準分析複製人的倫理問題。pp.172-7




社會的和諧化須顧慮到每一個人的權利,包含兒童的權利在內。這就須顧慮到每一個人的權利,包含兒童的權利在內。這就涉及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複製出來的小孩所牽涉到的倫理關係,究竟與原本是父子關係或只是複製關係




1)追求人類能力的卓越,不能構成複製人的實驗正當化的理由,因為能力的卓越化須經自由意志的努力達成,不能用生物或社會的特徵來界定人的卓越,更不能以此理由來進行複製人。




2)雖然無論性、親職或家庭訊:庭都會受到複製人澈底的衝擊,不過,此一層面的考量不能違背先前關於保存的考!的考量。




3)在倫理學上還必須考慮所複製小孩的利益,不能把他當成只是人類類科技冒險的產物,只讓他受到社會法律的保障,卻沒有辦法接受家庭的溫暖與愛的照顧。




 




5. 請說明「電腦是人的心智的延伸」的意義。 pp.192




像我們乘坐的汽車,是一種交通工具,我們也可將汽車視為人身體的延伸。至於我們使用電腦來收集資料、整理文字,用以組織資訊,或進行設計、構作圖像,甚至建構其它模擬真實,大體上,我們都可以將電腦工具定位為人的頭腦與心靈的延伸。其實,科技產品都是人的身心的延伸,這也是科技帶來的一種新的價值。




 




96




壹、簡答題:共四題,每題10分,共40分。




1.科技時代的藝術特別凸顯哪兩個重要觀念? p.135




科技時代的藝術,特別突顯出兩個重要觀念:一是「參與」,一是「行動」。所謂「參與」對於藝術家而言,就是把心靈投於作品當中,去建構出一個有意義的世界來。所謂「行動」科技的行動是以科學理論為形式,以技術所處理的材枓為質料,並在運作性的行動中將兩者結合起來,創造了科技世界。




 




2.西方與中國的自然觀不同,西方的自然觀屬於何種性質的建構?中國的自然觀屬於何種方式的建構? p.145




西方近現代科技中,所謂的自然被定義為自然科學所可以解釋與預測的全體現象,以及技術步驟所可以組合與轉換的全體資源。這是造成今天環境汙染、生態失衡,在觀念上的罪魁禍首。西方近、現代科學所試圖建立的自然觀,是出自於一種宰制性的建構。至於我國傳統哲學是屬於一種參贊式的建搆重視「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相參。」也就是參贊自然的創造歷程,而不是予以宰制。




 




3.請舉岀泰勒所提出的五項環保倫理原則的其中兩項。 pp.145-6




(1) 自我防衛的原則:表示人只在環境危及人類的生存之時,才能採取自衛,




維護自身的安全。

(2)
合理比例的原則:表示人類應依照基本需要(例如生存)和非基本需要(例




如享樂)的合理比例,取用自然物質。

(3)
最小犯錯的原則:表示人類文明發展雖難免會傷害到環境,但兩害應取其




輕,盡量減少對自然的破壞、污染與殺害。

(4)
分配正義的原則:人類與其他生物在基本需求的滿足上,例如生存權的維




護與地球資源的享用,都應合乎分配的正義。

(5)
補償正義的原則:表示若因人類過度開發資源或其他行動而侵犯到任何生




命體,應立即予以補救;對於人類的經濟活動所引起的危害生物的情況,




也應予補救和改善。






4.請舉岀考量複製人的五大倫理判準的其中兩項。 p.164




自我保存、自我發展、自由意志、能力卓越、關係和諧等五項倫理判準。




 




貳、問答題:三題選答二題,每題30分,共60分。




1.請根據您的觀察,說明科技的發展提供了藝術創作哪些新的材料。請舉岀兩項加以說明。
pp.130-2




1)建築:當代藝術在材料上受到科技的影響最為明顯,尤其在建築上,由於鋼筋水泥、金屬鋼架等的使用,使建築超越了巨石、木頭、磚塊等材料的限制。而發揮更自由的藝術想像力,不但外形的設計上,可以涵蓋巨大空間、造型特異,在彈性上和力學上盡隨設計家的差遣;而在內部的裝潢佈置上,亦由於各種合成材的使用而在表面處理上極盡美感之能事;加上照明與空調之使用,使人類能夠擁有一完全獨立於外在環境,並盡量適合使用者的心理、生理需要的人造環境。新材料的產生亦改變了建築的進行方式,例如成品建材和巨型起重機械的使用,改變了建造的速度和勞力的結構。建築堪稱為科技與美學結合的典型代表。




2)造型藝術:亦由傳統的畫筆、剪刀……等代之以噴槍和電弧的使用繪畫和雕刻亦不只在帆布、石頭、銅料……等傳統材料上製造出形式和顏色的效果,而且使用科技產品。例如波普藝術(Pop ret)使用通俗科技產品或廢料,如可口可樂空罐、歐普藝術(Op)利用光學上的原理與效果、電射藝術更是用尖端材料來創造藝術之例。至於像電視、電影這類影響藝術更占據大部分人的生活,甚至影響人們情感和對生命意義的詮釋。




3)音樂藝術:起初音樂家只用錄製、剪接自然音和人造音以擴展原受古典樂音限制的領域。其後,由於電子科技可製造出新的合成音,因而開創了更豐富的可能性。電子音樂打破古典調性和音色的限制,而能按照一定指數來自由變化或確定人所要的樂音。對於新的音色的掌握需要我們把音響學和電子學結合起來,如果加上電腦程式,吾人甚至可以創造材料,而不止於使用材料。電腦音樂顯示出,電腦程式加入了藝術領域,改變了藝術創造的本質:藝術不再只是直接在材料與形上的綜合上所做的努力,只品評其中感覺與情感的特質,而且是一種程式原理之設計。在此,藝術似乎亦一種全面決定的必然原理的創作,但在程式預先的全面決定之中,似乎又允許偶然和自動效果的產生,可供藝術家發揮其創造性的想像。這可以說是現代藝術在發展自己的本質時,憑藉著它與科技的結合而走出新的方向。此外,電腦動畫、建築設計都離不開科技。




 




2.請根據您的觀察,說明當代科技快速的發展與濫用,造成了哪些環境的污染?如何改善? 開放作答




 




3.請根據您的觀察,說明電腦與人腦的差異。請舉岀兩項加以說明。 pp.200-201




1)想像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模擬真實的科技,更需要我們運用更多的想像力。創造的歷程本身需要有更多的想像力。人可以藉著電腦發揮人所有的想像力,建構各種圖像,各種模擬真實。這是人腦與電腦的第一項差異。




2)電腦也相當缺乏對於意義的暸解力。它需要我們人去掌握資訊的意義。對於意義的瞭解是我們測試電腦時最大的困難。一個五歲的兒童可以懂的(像小紅帽)的故事,電腦卻不能懂。




3)第三個差別是同情心和愛。美國哲學家魏思(Paul Weiss)曾說,將來電腦和人腦很難區別,唯一能用以區別一個電腦機器人和人的,就是能愛或是不能愛。




4)深度反省的能力:




其一,是把某一資訊和已經獲得的知識,或是整體的生命經驗,聯繫起來。




其二,還須自我探索。對於自己內心的反省與探索是必要的。




 




96




 問答題:共四題,每題25分,共100分。




1.請說明當代藝術對於理性論原理的質疑與否定。 pp.128-9




現代藝術上的種種發展,表現出現代人對於傳統理性主義所造成的秩序投以不信任的眼光,試圖從更原始的源頭出發,建立新秩序。新秩序可能亦是依據某種合理性,但絕不是傳統意義的理性。




如達達主義(Dadaism)可以說代表了一種否定的功能,極力否定、破壞前述實在論原理和理性論原理的美學觀和價值觀,因而表現出純粹的破壞主義和虛無主義。




 




2.請說明中國傳統哲學自然觀三項特性的其中兩項。 pp.149-150




傳統哲學所主張的是整體論、有機論和歷程論的自然觀。




1)「整體論」:肯定萬物形成一個整體。最明顯的說法是莊子所謂「天地與




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以及「道通為一」的說法。由此可見,道家




認為,萬物因為道的貫通而成為一個整體。




2)「有機論」:認為各種自然現象普遍存在著內在連繫,會彼此相互影響,




像天文、氣象、等等,都是相互影響的。




3)「歷程論」:傳統哲學不將自然視為由許多實體及其彼此的外在關係所構成,而是視自然為一生生不息、變化不已的過程,且此一過程本身乃一種相互轉化,循環不已的歷程,。




 




3.請說明「自我保存」原則在倫理上的意義,以及複製人涉及自我保存的相關問題。
pp.165-170
176




就保存而言,只要複製人能夠作得出來,能夠存活下下來,達到自我保存,這就合乎生物最基本的第一項要求。其次,為了自我保存而作的複製,將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接受為合乎道德的。以這一層意思而言,透過複製來達到自我保存的目的,應合乎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這也是最支持複製人的一項論證。




1)基於保存的理由,也就是為了避免家族、族群滅亡而進行人的複製,在倫理上是站得住腳的,雖然這點仍因實驗中必需犧牲許多活躍的卵子而仍在倫理上有其缺陷。




2)複製人基本上不能直接有利於人在種類與個體上的多樣化,但可以因著保存




瀕亡族群或家族而間接有利於多樣化。




3)以品質優化為由而進行複製人,這在倫理上是不能成立的。




 




4.請說明何謂資訊Information與陶成Formation分離的危機。 pp.197-8




在資訊與陶成分離的情況下,我們所獲取的知識與我們的人格之間的關係就改變了,資訊隨時可取用,但卻無關人格的陶成。




如過去讀書人十年寒窗,人與書的關係很密切,讀書不只為了取得資訊,還會在人格上產生改變,這就是書的陶成功能,資訊與陶成分離造成一個嚴重問題。




98 




申論題:共四題,每題25分,共100分。




 




1、科技發展的影響下,現代藝術在空間結構上有何改變?(pp.123-6




在科技發展的影響下,現代藝術最重要的是空間結構本身的改變,針對文




藝復興以來的空間觀的三點原理,我們分述其變化如下:




1)空間不再只是一個三向度的立體結構,而是加入了時間向度,成為四向度。




2)自立體派開始,現代藝術與文藝復興以來的透視法決裂,嘗試用相對的方式,從不同觀點來感知對象,不再接受空間的統一觀點,卻要把物體加以解組,把每一面向同時把握,因而呈現多元性。




3)現代的空間知覺,亦打破了線條的表象系統與色彩的表象系統之間的統一性。




 




2、簡要說明泰勒(P. W. Taylor)所提出的五項環境倫理原則的內容,並請就您個人的看法加以評述。(參考pp.146-7,開放作答)




泰勒(P. W. Taylor)所提出的五項環境倫理原則




1)自我防衛的原則:表示人只在環境危及人類的生存之時,才能採取自衛,維護自身的安全。




2(2)合理比例的原則:表示人類應依照基本需要(例如生存)和非基本需要(例如享樂)的合理比例,取用自然物質。




3)最小犯錯的原則:表示人類文明發展雖難免會傷害到環境,但兩害應取其輕,盡量減少對自然的破壞、污染與殺害。




4)分配正義的原則:人類與其他生物在基本需求的滿足上,例如生存權的維護與地球資源的享用,都應合乎分配的正義




5)補償正義的原則:表示若因人類過度開發資源或其他行動而侵犯到任何生命體,應立即予以補救;對於人類的經濟活動所引起的危害生物的情況,也應予補救和改善。






3、說明複製人這項科技行為所涉及的倫理問題,除了扼要列出教科書上的看法外,也談談您自己的看法。(參考第八章,開放作答)




 




4、資訊科技快速發展下,隱藏著什麼危機?除了扼要列出教科書上的看法外,也談談您自己的看法。(參考pp.195-200,開放作答)




1)人文意義逐漸喪失:




如詩人艾略特(T.S.Eliot)在「岩石」這首詩中說:




吾人在生活中所喪失的生命,於今安在?




吾人在知識中所喪失的智慧,於今安在?




吾人在資訊中所喪失的知識,於今安在?




生命在人瑣碎的生活中逐漸流失;進而,當智慧轉變成知識的時候,原來的智慧會走向貧瘠,就發生更進一步的流失;當認知內涵成為資訊,唯有電腦記憶體可取用,也已有部分知識流失了。




2)資訊Information與陶成Formation分離的危機.




在資訊與陶成分離的情況下,我們所獲取的知識與我們的人格之間的關係就改變了,資訊隨時可取用,但卻無關人格的陶成。如過去讀書人十年寒窗,人與書的關係很密切,讀書不只為了取得資訊,還會在人格上產生改變,這就是書的陶成功能,資訊與陶成分離造成一個嚴重問題




3)資訊文化的危機




即使已進入資訊時代,人類先前文化遺產如口說、書寫、閱讀等優點仍然應予以保存。此外,在資訊社會裡很容易成資訊消費者,而不會創造資訊;我們現代最大的問題就是「逐資訊而不返」,對自己生命內心沒有體驗,各種能力也在消失中。




 




98        
可攜帶教科書進入考場作答




申論題:共四題,每題25分,共100分。




1、技時代的藝術特別突顯兩個重要觀念:「參與」和「行動」。請談談您對當代藝術的看法。(參考pp.135-6,開放作答)




 




2、用現代環境哲學角度詮釋老子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意義,及其中所含不以人為中心的自然觀。(參考pp.147-9,開放作答)




 




3、說明複製人這項科技行為所涉及的「自由意志」倫理問題。除了扼要列出教科書上的看法外,也談談您自己的看法。(參考pp.170-2,開放作答)




 




4、訊時代需要更多的人文精神,請扼要列出教科書上的看法外,也談談您自己的看法。(參考pp.200-3,開放作答)





科技與文化期末考考古題參考資料 100/12/17 (1)



科技與文化期末考考古題參考資料  100/12/17




                    台中中心人文系系學會提供




 




92     一、簡答題:六題選做四題,請扼要回答〈60% 每題15分〉




1.請為「環境倫理」下一簡單定義。 p.145




簡單的說,「環境倫理」定義為人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應遵守的行為規範。




 




2.請簡單列出考量複製人的五大倫理判準。 p.164




提出自我保存、自我發展、自由意志、能力卓越、關係和諧等五項倫理判準,用以考量複製人的倫理判準,由保存而發展、而自由意志、而卓越、而和諧,其中有由基礎判準升往較高判準之意,尤以和諧為最高判準。




 




3.請簡單說明何謂「資訊」(information)與「陶成」(formation)的分離。 p.197




在資訊與陶成分離的情況下,我們所獲取的知識與我們的人格之間的關係就改變了,資訊隨時可取用,但卻無關人格的陶成。




如過去讀書人十年寒窗,人與書的關係很密切,讀書不只為了取得資訊,閱讀的內容還可以加以涵詠,使之滋潤心靈。也就是說,讀書不只是為了取得資訊,還會在人格上產生改變,這就是書的陶成功能,資訊與陶成分離造成一個嚴重問題




 




4.科技時代的藝術特別凸顯哪兩個重要觀念? p.135




一是「參與」:




所謂「參與」對於藝術家而言,就是把心靈投注於作品當中,建構出一個有意義的世界來。




其次,「行動」:




當代哲學講求實踐的行動,現代文化無論科技或藝術都以行動和創造為本質。藝術的行動則是以藝術家的靈感和觀念為形式,以各種創作材料和題材為質料,而創造出作品的世界




 




5.現代藝術拒斥傳統藝術中哪兩個原理?。 p.127




一、實在論原理,相信經驗(尤其感覺經驗)所提供的世界之真實性;




二、理性論原理,相信理性及其法則可以組織一個合理世界。




 




6.何謂「參贊式的建構」? p.145




參贊式的建構(participative
construction
),乃指重視「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相參。」也就是參贊自然的創造歷程,而不是予以宰制。




 




二、申論題:三題選做二題〈40% 每題20分〉




1.請說明傳統中國哲學的自然觀的三大要點:整體論、有機論和歷程論。
p.149-150




首先「整體論」的看法肯定萬物形成一個整體。最明顯的說法是莊子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以及「道通為一」的說法。




其次,出現「有機論」的看法,認為各種自然現象普遍存在著內在連繫,會彼此相互影響,像天文、氣象、地理等等,都是相互影響的。




三就「歷程論」而言,傳統哲學不將自然視為由許多實體及其彼此的外在關係所構成,而是視自然為一生生不息、變化不已的過程,且此一過程本身乃一種相互轉化,循環不已的歷程。




 




2.請從自由意志的判準分析複製人的倫理問題。 p170-172




關於自由意志的判準,首先涉及到科技的研究與實驗需由實驗者同意的問題。




科技倫理中有一條基本規則,就是:任何實驗皆必須經由接受實驗的主體的同意。基本上這一原則當實驗者在生存與活動時是沒有有例外的。常常有些當事人是突然原因死亡(如車禍)。根本來不及同意,但他的親人、父母仍然可以以「利他」的理由,為他答應捐贈。對於這樣的行為,我們仍然認為是道德的。




如果複製的研究是基於利他的原則,而不是基於商業的動機,即使所複製者在受孕卵子的階段尚無自由意志,也因此不能徵得其同意;不過,這雖不是出自當事人自由意志的決定,也仍合乎道德。




 




3.請說明資訊發展需要什麼樣的人文精神。 p.200-202




 




1)想像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模擬真實的科技,更需要我們運用更多的想像力。創造的歷程本身需要有更多的想像力。人可以藉著電腦發揮人所有的想像力,建構各種圖像,各種模擬真實。這是人腦與電腦的第一項差異。




2)電腦也相當缺乏對於意義的暸解力。它需要我們人去掌握資訊的意義。對於意義的瞭解是我們測試電腦時最大的困難。一個五歲的兒童可以懂的(像小紅帽)的故事,電腦卻不能懂。




3)第三個差別是同情心和愛。美國哲學家魏思(Paul Weiss)曾說,將來電腦和人腦很難區別,唯一能用以區別一個電腦機器人和人的,就是能愛或是不能愛。




4)深度反省的能力:




其一,就是把某一資訊和已經獲得的知識,或是整體的生命經驗,聯繫起來。




其二,還須自我探索。對於自己內心的反省與探索是必要的。




 




92




一、簡答題:六題選做四題,請扼要回答〈60% 每題15分〉




1、簡單說明,由於近、現代科技的發展,「技術」如何與「藝術」逐漸分離。p.122第二段




由於近現代科技的發展,技術與藝術有逐漸分離餞的趨勢。一方面,藝術盡量從技術的領域撤退,盡量避免與科技攪和在一起;另一方面,技術似乎逐漸失去了美學或藝術的價值。




 




2、科技的發展提供藝術創作新的材料,表現在哪些方面較為明顯?試舉二例回答。pp.130-132




科技的發展,發現並製造了許多的材料,可資藝術創作使用。此外,科技發展衝擊人類存在的處境,因而亦提供給藝術創作許多新的題材。(32




1)建築:當代藝術在材料上受到科技的影響最為明顯,尤其在建築上,由於鋼筋水泥、金屬




鋼架等的使用,使建築超越了巨石、木頭、磚塊等材料的限制。而發揮更自由的藝術想像力,不但外形的設計上,可以涵蓋巨大空間、造型特異,在彈性上和力學上盡隨設計家的差遣;而在內部的裝潢佈置上,亦由於各種合成材的使用而在表面處理上極盡美感之能事;加上照明與空調之使用,使人類能夠擁有一完全獨立於外在環境,並盡量適合使用者的心理、生理需要的人造環境。新材料的產生亦改變了建築的進行方式,例如成品建材和巨型起重機械的使用,改 變了建造的速度和勞力的結構。建築堪稱為科技與美學結合的典型代表。




2)造型藝術:亦由傳統的畫筆、剪刀等代之以噴槍和電弧的使用繪畫和雕刻亦不只在帆布、




石頭、銅料等傳統材料上製造出形式和顏色的效果,而且使用科技產品。例如波普藝術(Pop ret)使用通俗科技產品或廢料,如可口可樂空罐、歐普藝術(Op)利用光學上的原理與效果、電射藝術更是用尖端材料來創造藝術之例。至於像電視、電影這類影響藝術更占據大部分人的生活,甚至影響人們情感和對生命意義的詮釋。




3)音樂藝術:起初音樂家只用錄製、剪接自然音和人造音以擴展原受古典樂音限制的領域。其後,由於電子科技可製造出新的合成音,因而開創了更豐富的可能性。電子音樂打破古典調性和音色的限制,而能按照一定指數來自由變化或確定人所要的樂音。對於新的音色的掌握需要我們把音響學和電子學結合起來,如果加上電腦程式,吾人甚至可以創造材料,




而不止於使用材料。電腦音樂顯示出,電腦程式加入了藝術領域,改變了藝術創造的本質:藝術不再只是直接在材料與形上的綜合上所做的努力,只品評其中感覺與情感的特質,而且是一種程式原理之設計。在此,藝術似乎亦一種全面決定的必然原理的創作,但在程式預先的全面決定之中,似乎又允許偶然和自動效果的產生,可供藝術家發揮其創造性的想像。這可以說是現代藝術在發展自己的本質時,憑藉著它與科技的結合而走出新的方向。此外,電腦動畫、建築設計都離不開科技。




 




3、請簡單說明何謂「宰制性的建構」。p.145




宰制性的建構(dominative
construction
):如在西方近、現代科技中,所謂的自然被定義為自然科學所可以解襗與預測的全體現象,以及技術步驟所可以組合與轉換的全體資源。造成今天環境汙染、生態失衡,在觀念上的罪魁禍首。近、現代科學所試圖建立的自然觀,是出自於一種宰制性的建構。




 




4、請簡單敘述「圖像式思考」與「數位化思考」有何不同。p.188-
189




圖像式的思考:




能讓我們有一種比較直覺式(Intuitive)的把握,因為當我們看一個圖像時,馬上就能夠看出它的結構與模樣。例如,看一張圖、一朵花,一眼就可明白它是甚麼。




數位化思考:




教位化的思考方式也就是按照12345。或ABCDE這種系列性的、序位性的輸入方式思考。




 




5、何謂「順時節用,愛物惜物」? p152




順時節用,愛物惜物,主要強調資源稀少性,以及自然萬物的發展(包括人類在內)都有其時間性,所以才要順時節用。既要仁民愛物,又要順時節用,因此就有愛物惜物、不浪費的規範。




 




6、世界文化的發展由近代的「表象文化」轉變為後現代的何種文化? p.188




由近代的「表象文化」轉變為「擬象文化」(Culture of simulacrum)模擬真實已經成為當前生活的重要因素。譬如在迪思耐樂園的太空館,模擬太空飛行。




 




二、申論題:三題選做二題(40%
每題20分)




1、請說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語中的自然觀。 pp. 147-148




 




不以人為中心來看待自然,可以說是我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看法,道家哲學對此有一套完整的思想,基本上可從老子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詮釋獲得理解。

1)人法地:所謂「人法地」,其中的「地」就是指環境,地就是大地。大地這個概念就是指




狹義的自然環境,其中包括陽光、水、大氣圈、岩石圈所形成的維生體系,及其中興起的生物圈。所謂「人法地」就是說:人應該效法或遵從自然環境的法則,也就是認識生物圈和維生體系的法則,並根據這些法則來生存,而不是加以破壞。




2)地法天:「天」,指廣義的自然,指整體宇宙的法則。換言之,我們這個維生體系與生物




圈,只不過是整體宇宙中非常渺小的角落而已。它必須完全遵循整體宇宙的法則,因為宇宙的法則也規定並影響大地。天體的運行,不論是太陽系、銀河系或是整個宇宙的運動,連同那些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產生的力量、引力或撞擊,對於大地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地法天」在今天看來,就是表明大地環境也不是唯一的判準,因為大地環境最後也還要遵從宇宙的規則,以整體宇法為法。在此,法的意思,是必要學習這樣一個規則性,並與它和平共處。




3)天法道:就把整體宇宙和存有學的層面聯合起了。這話的意思是說,整體宇宙的運行是來自於「道」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動。所謂「道」是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動。天之所效法、所依循的規則,是來自於道。「道」是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動,按照老子的看法,道在自我分化和複雜化的過程中,產生了整體宇宙萬物。所以「天」是以「道」為法。




4)道法自然:並不是在「道」上面又設立另一個「自然」的概念。「道」既然是生生不息的




存在活動,應該道生發一切、主宰一切。所以在此「自然」一詞,應該是「自其本然」之意。「道」是「自其本然」,表示「道」的法則是來自於它自身。




 




2、請說明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隱藏著什麼樣的人文危機?p195-200




1)人文意義逐漸喪失:




如詩人艾略特(T.S.Eliot)在「岩石」這首詩中說:




吾人在生活中所喪失的生命,於今安在?




吾人在知識中所喪失的智慧,於今安在?




吾人在資訊中所喪失的知識,於今安在?




生命在人瑣碎的生活中逐漸流失;進而,當智慧轉變成知識的時候,原來的智慧會走向貧瘠,就發生更進一步的流失;當認知內涵成為資訊,唯有電腦記憶體可取用,也已有部分知識流失了。




2)資訊Information與陶成Formation分離的危機.




在資訊與陶成分離的情況下,我們所獲取的知識與我們的人格之間的關係就改變了,資訊隨時可取用,但卻無關人格的陶成。如過去讀書人十年寒窗,人與書的關係很密切,讀書不只為了取得資訊,還會在人格上產生改變,這就是書的陶成功能,資訊與陶成分離造成一個嚴重問題




3)資訊文化的危機




即使已進入資訊時代,人類先前文化遺產如口說、書寫、閱讀等優點仍然應予以保存。此外,在資訊社會裡很容易成資訊消費者,而不會創造資訊;我們現代最大的問題就是「逐資訊而不返」,對自己生命內心沒有體驗,各種能力也在消失中。




 




3、請從保存與發展的判準分析複製人的倫理問題。pp.
168-170




 




就自我保存而言,只要複製人能夠做得出來,能夠存活下來,達到自我保存,這就合乎生物最基本的第一項要求。其次,為了自我保存而作的複製,將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接受為合乎道德的。例如一個瀕臨絕種的族群或家族,若沒有別的方式可以達到延續後代的目的,就這一層意思而言,透過複製來達到自我保存的目的,應合乎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這也是最支持複製人的一項論證。

不過,這其中也有缺陷。在實驗過程中勢必試驗很多卵子,其中有甚多卵子會在實驗過程中死亡,也因而違反保存原則。如果實驗者只選擇他所要的某種性質的組合,其他的只好予以放棄或殺死。就自我保存言,凡屬生命傾向於自我保存,在實驗過程中勢必殺死其他卵子,而他們既是生命體,在這層意義下,用保存原則支持複製人,仍有道德上的缺陷。




其次,從發展的觀念來考量,針對多樣性的問題,複製人對整體人類的利益不大。




就整體人類的福利而言,尤其針對人類品種發展的多樣化而言,複製人的意義不大。複製人雖可以維繫自我保存的原則,基本上在我們看起來並非直接有助於發展,而可視為是反差異、反發展延伸的結果。不過,由於保存了瀕臨絕種人種或家族,其目的也是在於維繫品種或人的多樣性。不過,這是一種間接的效果。

發展除了多樣化以外,還有品質的卓越化,例如優生學強調更健康的人種,或有些人期待將產出更智慧、更勇敢的人。人不能透過生物改造的方式去獲取道德品質。換言之,所有的心靈品質都應該經由個人自由意志的努力去獲得才有道德意義。






 




 




 




94




一、簡答題:五題選做四題(若五題全做,只評閱前四題)每題12分,共48




1. 請簡述當代藝術中「自動運作」的意義。 p.130




「自動運作」的意義在於把創作過程中的偶然因素變成藝術的創造性的本質所在,破壞約定俗成,並探索日常生活中先於科學反的無意識行為,甚至以之為創作內容,來突破理性的組織和控制。




 




2. 西方藝術家在新創造力泉源探索的推動下,一方面走向其他文明,另一方面走向原始文明,亦即分別走向哪兩種主義? p.133




一方面走向其他文明,因而有所謂「遙遠主義」(Exotism),在遙遠主義的風潮影響之下,西方藝術開始受到像日本藝術、非洲藝術這類其他泉源的影響。




另一方面是走向原始文明,亦即所謂原始主義(Primitivism
:認為越是少受文明洗禮的藝術越為真實。開始重視兒童藝術,也開始重視原始民族藝術。




 




3. 泰勒五項環保的倫理原則,所預設的自然觀,隱含了
哪兩項重要概念?p.146




(一)人與自然的平等;(二)人與自然同屬一個生態社群。




認為人與萬物屬同一生態社群,才會將以上五項原本為人與人之間相互對待的倫理原則,轉而適用在人對待自然的原則。人若仍以自己為中心則仍免不了以人為中心的而濫用自然的種種後果。




 




4. 從中西「德行論」的主張中,可以抽繹出哪兩個倫理判準? p.163




從中西德行論的主張,可以抽繹出另外兩個判準,也就是「能力的卓越化」和「關係的和諧化」。所謂「卓越化」表示個人的能力得以越來越優越,這是西方倫理學自從亞理斯多德以降所了解的德行之意。在東方倫理,例如儒家倫理學中,德行特別表現在關係的和諧化。合而言之,人需要在和諧關係中達至卓越,如果關係不和諧,個人也很難一展抱負,達成卓越;而且由於人人皆有可能能力卓越,沒有人受到打壓,才能促成關係和諧。




 




5. 電腦與資訊的發展,新興起一種模擬三度空間的想像空間。這個想像的空間是由哪兩樣因素構成的? pp.188




這個想像空間其實是由兩樣因素構成的:




其一是數位化(digitalization),其二是圖像式的模擬。兩者合起來,可以有模擬的三度空間形像出現。




 




二、申論題:三題選做二題(若三題全做,只評閱前二題)每題26分,共52




1.請說明當代藝術對於實在論原理的質移與否定。pp.127-128




現代藝術就是以拒斥實在論原理為起點。從印象派到立體派到抽象藝術,我們越來越看不到任何在感覺經驗中呈現的實在物體。如果我們抱著觀賞再現於畫板上的實物的態度來看現代藝術,則完全看不懂現代畫。在現代藝術中,原來在實在論觀點下所看到的事物逐漸逃逸,變得模糊,以致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事物的內在精神。一個重大轉變:放棄實物,走向新秩序;從一個藝術的零度起點出發,探索迄今尚未定型的表現方式。




 




2.請就您的觀點,論述複製人這項科技行為所涉及的倫理問題。參見課本第八章,同學可自由發揮。




 




3.詩人艾略特(T.S.Eliot)在「岩石」這首詩中說: 吾人在生活中所喪失的生命,




於今安在? 吾人在知識中所喪失的智慧,於今安在? 吾人在資訊中所喪失的




知識,於今安在? 請論述這首詩的內涵。pp.195-196




艾略特這幾句話指出一些人文意義內涵逐層流失的情形,豐富性是人所能擁有的最大的資產。可是,在低俗與繁雜的生活中,我們往往失去了原初無邪的生命力。當智慧轉變成知識的時候,就發生更進一步的流失。當這些認知內涵成為資訊,被納入記憶體裡面,隨時可以取用的時候,也已經有一部分的知識流失了。因為唯有能夠納人電腦操作的知識,才能夠成為資訊。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100年12月25日「老莊與人生」講座



空大人文學系系學會




1225日「老莊與人生」講座






人間的百年雖屬有限,卻是真的,而人間街頭什麼都有,看似無限,卻是假的,人生的悲劇就在以真實的去換取虛假的,不僅是事實的不可能,更是價值的不值得。而這樣的人生不僅停不下來,更悲哀的是根本不知何處是歸程。




此所以人生命運的扭轉,要在「心」上作功夫,「心」不去執著造作,解消「知也無涯」的複雜,不在人間爭逐奔競 人生無須漂泊,就可以「乘物以遊心」,即以有限而求無限了,開拓心靈的出路,找到生命的安頓,自在過生活。






講座活動內容:




l  時間:1225日上午9:30至下午14:00




l  地點:中興大學綜合教學大樓十一樓1101教室




l  講座師資: 陳 德 和 教授




       南華大學哲學系所專任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




專長領域   先秦儒家、儒家哲學、教育哲學、道家哲學、文化哲學




l  費用(含中餐):會員200元,非會員300




l  講座當天,歡迎攜帶「老莊與人生」課本(空大用書),並於講座中開放與教授對談討論,歡迎對哲學有興趣的同學一起來探討。
























以上活動歡迎各科系的同學一起參加




有任何問題可直接與社團幹部聯絡,或留言至學會信箱




學會信箱:nou0115@gmail.com




學會網站:http://studwww.nou.edu.tw/~tchum/




學會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ug2313


指導老師:黃啟川 老師






幹部聯絡資訊:






























 




羅州宏




0911-962642




會務策劃及執行




副會長




賴嘉鴻




0936-955079




會務策劃及推動




副會長




林戊震




0932-552035




會務策劃及推動




副會長




楊朝文




0955-368811




學會網頁、部落格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