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人文系學會於5月6日星期日在草屯工藝館舉辦工藝藝術體驗活動 提供給參加活動的同學參考及準備







人文系學會於56日星期日在草屯工藝館舉辦工藝藝術體驗活動




提供給參加活動的同學參考及準備




  
               
活動行程:




 07:50~08:00
 
中興大學門口集合出發




09:00~13:30  
草屯工藝館




14:00~16:30  
霧峰地震教育園區、圓滿教堂




17:00~18:00  
賴副會長家中 喝茶 吃點心




18:00  
           
賦歸




活動費:約三佰元,不含工藝實作費用(依個人當場選擇再付費)。




以車輛共乘方式一同前往




 


1.金屬工藝實作項目、工作區








 


2.玻璃工藝實作項目、工作區




(因需操作上的安全,每次實作只限一對一的教學)




 




 


3.是藍染工藝實作項目、工作區




 




 


4.陶藝實作項目、工作區




 




 


5.竹藝實作項目、工作區







 


臺灣工藝文化園區 網址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人文學會於5月6日星期日在草屯工藝館舉辦工藝藝術體驗活動

        人文學會於5月6日星期日在草屯工藝館舉辦工藝藝術體驗活動,有別於去年度只以參觀的角度來欣賞工藝作品,此次於今年3月份新整修完畢的生活工藝館中以實作的方式來進行體驗創作,計有:竹藝、金屬工藝、玻璃工藝、陶藝、漆藝、藍染等六項工藝提供選擇創作,而園區中還有地方工藝館、工藝資訊館(3D電影動畫、兒童遊戲體驗區)、工藝文化館、小紅豆創意市集等豐富的內容讓大家隨性的參觀、下午則至霧峰921地震教育園區、圓滿教堂參觀,結束後由賴副會長邀請大家至他的家中小憩一會,歡迎報名參加。



       5月19日星期六與商學系合辦苗栗苑裡鄉趣人文之旅,參觀的地點有:藺草博物館(含導覽、實作) 、愛情果園 、稻田彩繪觀景台、山腳日式宿舍、文生藝術家、灣麗磚瓦文化館,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景點,推薦大家前來一遊。



         近期教務、社團活動訊息:
4月16日至26日:101暑網路選課
4月28日 :  社服社於豐原公老坪田園養護中心舉辦關懷活動
5月2日  : 100下期中考成績公佈、開放網路查詢
5月17日至5月18日:101暑加退改選、補繳費單、轉區申請

6月3日:第四次面授  於109教室 舉辦人文年度會員大會暨會長改選


時間12:00~13:00


空大暨空專101學年度上學期招生報名日期至101年06月30日止


以上活動歡迎各科系的同學一起參加
有任何問題可直接與社團幹部聯絡,或留言至學會信箱
學會信箱:nou0115@gmail.com
學會網站:http://studwww.nou.edu.tw/~tchum/
學會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ug2313


幹部聯絡資訊:
會  長 羅州宏 0911-962642 會務策劃及執行
副會長 賴嘉鴻 0936-955079 會務策劃及推動
副會長 林戊震 0932-552035 會務策劃及推動
副會長 楊朝文 0955-368811 學會網頁、部落格負責人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生死哲學概論重點



第一章




太極:是一個總名稱,總括宇宙萬物一變化作用而言。




適應輻射:自然淘汰是生物演化過程的主要機制,如動物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而演化。




唯變所適:恰如生物演化「自然淘汰」和「適應輻射」。




心齋:使內心空靈明覺,不迷於外物,不被積習所牽引。




坐忘:就是要忘名利、忘是非、忘聰明、忘形體、忘生死。




無明:是一切生死、痛苦、煩惱的總根源。




自心是佛:意指人人都有的佛性,「人雖有南北之分,佛性沒有南北的差別」,換言之,人人皆可成佛。




阿賴耶識:又名藏識,是輪迴的主體,也是萬物生死的根源。




緣起:意指依緣而起,「緣」是指條件、關係,「起」是指發生、生起。緣起思想就是一切現象都依照一定的條件而發生,由相互依存的因果關係而成立。




緣起性空:是說一切現象,都是依空而緣起,緣散而歸空;空不等於沒有,有也不等於實有。因緣而生起,其實是空的。若說有什東西不是從空而有,那就沒有這樣東西了。




道與德:道是常道,沒有特定名稱,也沒有一定形態,卻善於完成萬物的生長。德是主導宇宙萬物的實現與成長。德是宇宙萬物內在生命的動力。




十二因緣:




1.無明:是一切煩惱痛苦和生死的總根源。




2.行:行為或動作,由身體引起的行為稱為身業,說話是口業,由心意所造成的業是意業,身口意三種業。




3.識: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




4.名色:是客觀要素,名是名稱、色是形狀外貌。




5.六入:人類感覺的認識器官。




6.觸:感官的感覺。




7.受:有愛恨等感受。




8.愛:欲望。




9.取:執著。




10.有:事物的存在。




11.生:每一個生命的存在。




12.老死:每一個生命的衰老和死亡。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齊物:超越萬物差別,了解萬物齊一的道理。




樂生:孔子強調人活著的時候,應該努力學習文化,修養道德,實現人生的價值,追求生命的意義,這是一種重生輕死的「樂生」文化。




人死斷滅:




人死非斷滅:人死以後,還有報應,還有輪迴,並不是人死之後,完全斷滅。




 




試論老子「道生萬物」的生死觀:宇宙形成亦即道生萬物的生死觀。常道是不可用語言文字去定義的形上實體,沒有特定名稱,也沒有一定形態。雖然沒有固定的形式,卻善於完成萬物的生長。若能體認常道,則可以察知萬物生死的始末。




 




試論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思想:孔子認為生前的事物尚且不能全然知道,如何知道死後的事?孔子並沒有說不可以問死,只是表示應該以活生生的現實人生為本。一個人如果不知「所以生」之道,只是茫然度日,或者違法亂紀,生命毫無意義,又如何能知「所以死」之理?




 




試論周易生成論的生死觀:以陰陽、乾坤、男女、雌雄為兩極主軸,彼虍之間,自然感通,相交結合,不斷的化生萬物,所謂「生生之謂易」。生生之德的表現是「大生」和「廣生」,也就是生生不息,不斷的創生。、、




 




第二章




幽靈崇拜:是祭拜無主的孤魂野鬼,相信那些橫死鬼魂,能對陽間的世人作祟,才對孤魂野鬼安撫祭拜。




自然崇拜:相信日月星辰和動、植物,都有神靈存在。




人鬼崇拜:相信人死以後,鬼魂是不滅的,可以影響人間的吉凶禍福。




形神一體:形離則神散而罔寄,木朽則火寂而靡託,沒有獨燒之火,同理,沒有無形而獨存之神。換言之,形神一元。




生盡不化(神滅論):神滅論者認為生死共只有一生一世,沒有再生,沒有更生,這一生結束生命後,沒有輪迴轉世,因此,形盡神滅。




形神相即:就是「形神一元論」;表示形神一體,形與神是一體兩面。




神道設教:這是聖人神道設教。其實是教化人心孝道。子孫到宗廟祭祀,表達敬意,以示不敢忘掉祖先的恩德。




淫祀:祭祀不合時或祭祀不在國家祀典當中的神明




萬物有靈論:先民相信「靈」是無所不在,能夠超越有限的時空,並相信天地萬物都有靈,這種泛靈的信仰稱萬物有靈論。




形神二元:神必須依靠形體,但是,形體和精神是分別存在。




形神一氣:神滅論基於氣化論的思想,視人的形體和精神都是氣化而成,形體由粗氣生成,精神由精氣生成,二者只有精粗的差別,本質沒差別。




上帝:祭祀鬼神源於對祖先的孝敬,由人鬼而尊崇天地神祇,再由天地神祇而崇拜最高的尊神。




明鬼:主要目的是勸人為善去惡,促使政治清明,國家安定。




魂魄:一個人的神靈,表示生命的存在與活動。分別而言,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




坐忘:就是忘已,忘了自己的身體,拋棄自的的聰明,使自己的精神不受身體的影響,擺脫人世間相對性價值的束縛,和真正的「道」相通為一。




 




台灣民間的宗教行為可分為自然崇拜、人鬼崇拜、幽靈崇拜、器物崇拜等四類。




 




《淮南子》探究鬼神思想的四個原因:




1.由於神志不清,喝醉酒或膽怯造成的錯覺。




2.由於膚淺無知和少見多怪。




3.托鬼神以伸誡。




4.祭祀報功永懷德澤。




 




王充以沒有鬼神,人死不能害人之四個論證:




1.以精氣論證:人的生死由於精氣的聚散,人之所以有生命由於有氣的聚合。




2.以鬼多論證:人恐變成有形體可見的鬼,自有人類以來,生生死死,不知有多少?道路上應該有許多的鬼,不只看見一、二個鬼而已。




3.以無知論證:人未受胎前在天地之中是無知的,死後精氣復歸於天地元氣之中。




4.以無力論證:人之所以能說話,是因為有力氣,力氣強盛,是因為有豐盛的飲食,如減少飲食,力氣就衰弱,一點力氣也沒有,人就不能說話了,至於人死亡,不再飲食,怎能再說話?




 




試論宗教起源的各種解釋:




1.無知和恐懼:因沒有科學的知識,對於一些自然現象,懷疑是天神發怒,鬼神作怪,為了求平安幸福,以各種儀式活動以達趨吉避凶。




2.感恩之情:天地生養萬物,造福人群,因此,有了感恩之情,以各種慶祝方式表達謝意,並以祂們為崇拜的對象。




3.萬物有靈論:先民相信萬物有靈,都是祭拜的對象。




4.祭記有功於國家百姓者:對國家、社會、百姓有貢獻的人,死後都要祭祀。




5.上帝創造人類和萬物:人類和萬物都是受造物,上帝和受造物存在著一種密切的因果關係。上帝不僅是人類和萬物第一因,也是最終目的。




6.社會的不公不義:人世間常有善人沒有善報,惡人沒有惡報的現象,正人君子渴望死後的審判,使善惡終有報,這是社的黑暗面引發人心對宗教信仰。




7.人類企求永生和不杇:永生和不杇象徵永遠的幸福和快樂,可以得到永遠的幸福和快樂,這是宗教信仰最迷人的原因,也是宗教起源非常重要原因之一。




 




試論慧遠<形盡神不滅>的思想:慧遠強調人的形體是由地、水、火、風四種物質因緣和合而成,以作為「神」居住的宅舍,人因為無明,更由於貪愛的執著,四大集結而成形體。「神」非精氣之物,形神二元,形神相異,因此,形體雖有生死存亡,而「無生」、「無名」、「非物」之「神」不會化滅,可以脫離形體而獨存,所以,形盡神不滅。




 




試論范縝<神滅論>的思想:范縝主張形神一元論,認為是質、是體;神是用、是派生的。換言之,神是形的屬性、功能作用,因此,形盡而神滅。




 




 




第三章




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君子不因為天下大事而儉省應該用在父母身上的錢財。




慎終追遠:慎終就是謹慎父母的喪事,追遠就是不忘記祖先的祭祀。其實意義使人民力行孝悌之道,社會風氣自然趨向仁厚。




明器:陪葬物只是象徵性的東西,沒有實用價值。




飯含:把稻穀等物放入死者口中,不忍心死者沒有東西吃,不用活人吃的熟飯,是表示自然的生米和貝殼較為好耐久。




賻儀:親友拿錢財襄助喪事。




瑁:送給喪家車子和馬。




襚:贈送死者殮葬用的衣物。




贈:送給死者玩好之物。




唅:送給死者玉和貝。




節喪:儉主要是為了使墳墓不被盜挖,讓死者永遠安息。




通過儀式:人的一生,大抵通過誕生儀式、成年禮、結婚儀式、喪葬儀式。這些儀式,都具有形上的功能,在思想上具有一定意義。




養生送死:養生是為生者能夠謀生;送死是為死者得以安葬。




人殉:以活人殉葬,作為陪伴和侍奉死者而犠牲陪葬。主要對象是死者的妻妾、僕從。




人祭:又叫人牲,是作為祭品而被殺,人祭的主要對象是俘和奴隸,不是死者的親信。




族葬:上古社會,百姓總是在村莊附近,選擇地勢較高,避免淹水的丘陵,作為家族的墓地。




 




陳確對墓葬有四個主張:




1.族葬:家族葬在同一個墓園。     2.儉葬-節儉的葬禮。




3.深葬:墓穴比較深。




4.時下葬:不要停柩太久。反對當時流傳的分葬、厚葬、淺葬、擇日、看風水。




 




族葬有五個好處:




1.祖先的骨肉完整。     2.不浪費農田耕地。     3.不必擇日。




4.不必擇地看風水。     5.團結家族




 




葬法有六要:




1.時:及時下葬,不出三月     2.近-不出鄉里

3.
合:子孫族葬    4.深:至少掘地五、六尺




5.實:深藏則實     6.儉:儉葬不事虛文,不厚葬




 




禮有五種:吉、凶、賓、軍、嘉。祭祀屬於吉禮,居五禮之首。




 




祭祀是教化的根本,具有十種教化的意義:




1.表現父子人倫的綱常。    2.表現長幼的秩序。




3.表現君臣之間的道義。    4.表現夫婦之間的差別。




5.表現貴賤的差等。        6.表現親疏之間的差別。




7.表現上下應有的分際。    8.表現政務的公平正義。




9.表現官爵奉祿的賞賜。    10.表現事奉鬼神之道。




 




祭祀的三個意義:




1.孝道的表現。    2.教化的根本。




3.祭祀有祈求報恩和消除災禍的作用。




祭祀態度要誠敬和齋戒




 




喪禮與祭祀的要義,五點要重視:




1.喪禮以「慎終」為要物     2.陪葬物以「明器」為主




3.致送喪家財物     4.祭祀的禮節     5.多元化的喪葬與祭祀




 




試論王充的祭祀思想:各種祭祀都沒有真正的鬼神存在,死人也沒有知覺。因此,祭祀不會得到福佑,不祭祀也不會招致災禍。各種祭祀都是為了報答被祭祀者的恩德,表示生者沒有忘記死者的恩澤。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明代史 1~7章 關鍵詞彙、自我評量 答案參考頁數



明代史 1~7章 關鍵詞彙、自我評量 答案參考頁數




第一章




關鍵詞彙




達魯花赤  P4




白蓮敎  P5




明教  P6




紅巾  P22




龍鳳政權  P8




皇陵碑  P14




北伐檄文  P22




自我評量




1.元帝國的驟興及其衰亡的原因。  P3~5




2.白蓮教如何形成?有那些預言?  P17~18




3.新王朝為何以「大明」為國號?  P24




4.朱元璋如何完成統一大業?  P25~27




 




第二章




關鍵詞彙




應天府  P30




塞王  P37-35




黃冊  P38




小農經濟  P37




輪班匠  P40




國子監  P40




衛所制  P47




四大案  P54~56




自我評量




1.明初建都何處是天問題,最後以南京為京師,其決策過程如何。 
P32-33




2.明太祖在經濟上採重農政策,有那些具體措施?  P36~38




3.洪武年間普查戶口、丈量田地,編製黃冊、魚鱗圖冊,其內容及成效,試申述之。 


P38-39




4.明初廣設學校,改訂科舉制度,並將學校與科舉相結合,其內容為何? 
P42-43




5.衛所兵制在財政上節省經費,又有防範將領專權及分散兵力佈署之作用,試申其義。


 
P47~49




6.明太祖誅戮功臣宿將,分封諸子為王,建立獨裁專制的政體,試述其過程。 
P52~59




 




第三章




關鍵詞彙




建文新政  P66




靖難之變  P70




壬午殉難  P71




兀良哈  P70




永樂大典  P77




宗喀巴  P84




三保太監  P85-86




仁宣之治  P90-91




自我評量




1.建文帝欲以禮樂教化治天下,實施新政,雖因失國而未成功,理想彌足珍貴,試簡述其要義。  P66




2.明成祖雖以篡逆得位,但其武功不遜於漢武、唐宗,試簡述其貢獻。 
P80~84




3.鄭和七下西洋,使大明聲威遠播,成為海陸兩棲帝國,其在政治、經濟、航海發展、華僑移殖諸方面,有重大貢獻,試簡述之。  P85~88




4.永樂大典的編纂,是偉大的文化建設,試簡述大典的卷冊字數和內容,以及其學術貢獻。  p77




5.仁宣之治是盛世的守成時期,內閣輔政之制之完成,政治運作趨於完善,試簡述其經過。  P90-91




6.仁宣時期,擴大御史職權,改革整頓司法,削減藩王軍權,草創巡撫制度,均有重大成就,試概述其要。  P88~91




 




第四章




關鍵詞彙




土木之變  P100




奪門之變  P103




南倭北虜  P139




首輔  P106




西廠  P109




安樂堂  P108




弘治中興  P119




問刑條例




豹房  P121




左順門




宮婢之變  P138




自我評量




1.「土木之變」如何發生?其影響為何?  P99-100




2.英宗以戰敗為瓦刺所俘,舉朝震怖,于謙以身支撐危局,其經過為何? 
P101-102




3英宗釋回後,與景帝猜忌日深,致有「奪門之變」,其導因為何?.復辟後,英宗何以冤殺于謙?  P103-104




4.憲宗專寵長他19歲的萬貴妃,且始終不渝,是何原因?成化朝政濁亂,宦官專橫肆虐,皆因萬氏之故,試述其詳。  P106~112




5.孝宗弘治一朝,號為治世,試述其善政。內閣宰輔及七卿堂官,賢能極一時之選,試列舉之。  P114-115




6.武宗為紈袴荒淫之君,前有太監劉瑾擅權亂政,後有佞倖錢寧、江彬導引荒恣。兩次藩王叛亂,賴楊一清、王守仁討平。宜分別論述之。  P102~124




7.世宗以宗藩入嗣,登位不久,為追尊其生父,而與起「議禮」之爭,擾攘十餘年,其過程如何?P128~134  中其以後,專事禱祀靜攝,不再上朝,晚年曾遭主事海瑞直諫痛批,內容如何?  P132~133




 




第五章




關鍵詞彙




救時良相  P149




江陵柄政  P159




一條鞭  P162




東林黨  P169




留中不報  P166




三大案  P171-172




遼餉  P175




礦監  P178




三朝要典  P188




建州女真  P187




八旗兵制  P187




自我評量




1.隆慶及萬曆初年的改革運動,由救時良相徐階、高拱及張居正推行,其背景為何?改革內容有那些項目?   P150~153




2.張居正改革中有「一條鞭」法,影響深遠,其實施辨法為何?對人民有甚麼好處? 


P160~163




3.明神宗是明代最荒怠腐化的君主,有那些禍國殃民的行為?對明代的衰亡產生何種影響?   P175~178




4.明代萬曆中期興起的東林運動,有何高尚理想?但事與願違,東林諸君子捲入禍國的黨爭,其經過如何?  P169-170




5.東林與非東林的黨爭,非常激烈,有那些重大事件?而梃擊、紅丸、移宮三案,更使鬥爭進入最高潮,試析論之。   P180-181、P171-172




6.光、喜之際,東林掌政,眾正盈朝,何以未能扭轉大局?  P180~182  天啟四年後,反遭權璫魏忠賢荼毒,一敗塗地,其導因為何?  P184~186




7.努爾哈赤之勃興,統一女真諸部,建國稱汗,公開叛明,其原因及背景為何?




  P187-188




第六章




關鍵詞彙




欽定「逆案」  P196




東林內閣  P197




日理平台  P205




崇禎五十相   P204




戶工總理   P207




觀音土   P205




罪己詔   P213




九宮山   P222




林丹汗   P224




攝政王  P224




揚州一日  P227




臺灣府   P232




自我評量




1.崇禎初年的「東林內閣」,有那些政績?因何緣故僅兩年時間即告瓦解? 
P197~200




2.崇禎帝人格修養有那些缺點?他為甚麼不信任文武大臣?  P200




3.帝信任宦官並予重用,因而破壤國家體制,試述其詳情。 
P204~208




4.崇禎一朝流冦大爆發,其起因為何?明廷剿撫並用,何以不能見效?  
P209~218




5.流冦首領李自成、張獻忠之不能成事,有那些原因?   P222




6.「後金」之崛起有何時代背景?努爾赤,皇太極父子,有那些人格特質?  
P223-224




7.南明弘光朝僅史可法力圖興復,忠節感人,試述其抗清事蹟及殉難情況? P 227-228




8.南明永曆帝抗清歷時十五年,一度有恢復希望,試述其起伏情況與最後結局。




 P229~231




9.鄭成功光復臺灣,使永曆正朔在海外延續,試述鄭氏獨立抗清的經過。 
P232




 




第七章




關鍵詞彙




四輔官  P241




內閣   P240




大學士   P240




首輔   P243




封駁  P246-247




十三道




頁監




泰州學派   P261




東林書院   P261




國子監   P259




自我評量




1.明太祖殺胡惟庸,廢中書省,罷丞相制,對中國政治產生何種負面影響?  
P240




2.明代內閣何時產生?何時趨於完備?在何種性況下,權力淩駕六剖?P242-243




3.翰林院與庶吉士是明代培植「儲相」的制度,其如何運作?試析論之。 
P248




4.明代內閣與司禮監,共同輔佐君主,但亦相互制衡,試述其互動與君主間之關係。 
P242~244




5.明代大里寺的職掌,極為特殊,試述其在審讞與平反方面的運作。 
P276-247




6.明代地方行政的三司,各自獨立,其職權如何行使? 
P250-251




7.明代兵部與五軍都督府,一掌兵政、一統軍旅,合則相,分則相制,試述其權勢互動與消長。  P253-254




8.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均為仕進的主要途徑,但兩者有關聯和融合之處,試析論之。 


P259-260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明代史 期中簡易重點



明代史 期中簡易重點




第一章




元帝國的驟興及其衰亡的厡因?




十三世紀初,蒙古成吉思汗崛起大漠,建立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下歷三大汗,至忽必烈征服南宋建立國史上的元朝,是為元世祖,忽必烈雖為寛大有容的君主,亦諳立政安民之道,但未能創立裨益國計民生的制度,在他逝世後,宮廷內訌,官貪政爆,步入衰亡之途。




白蓮教如形成?有那些預言?




白蓮教是由白蓮社、彌勒教、明教三教混合而成。




預言有彌勒佛降生與明王出世。




紅巾起事後,群雄並起,朱元璋何以脫穎而出?




朱元璋,倡仁義、收人心、禮用賢才俊彥,以才略卓越,乃西伐陳友諒,東敗張士誠,盡有大江南北。




新王朝為何以「大明」為國號?




大明不是地名,也不是爵邑,又不是物產。應該是用文字含義,所以「大明」這一國號是出自於「明教」。




朱元璋如何完成統一大業?




1367年擺脫紅巾,以民族革命相號召,北伐中原




1368年克復大都,元順帝北竄塞外,終結了蒙元在中國的統治,是年 朱元璋在應天(南京)即位為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1382年平定雲南,1386年肅清蒙古在東北的殘存勢力,統一了全國。




第二章




明初建都何處是一大問題,是後以南京為師,其決策過程如何。




蒙元雖遠遁漠北,仍思南犯,為防範計國都宜置北方,太祖考慮過的地方有汴梁(開封)或西安。然建都北方,國用須依賴江南,不僅轉運不便,且榮勞民特甚,其最後決策,仍以初建江南政權時的應天(南京)為京師。




明太祖在經濟上採重農政策,有那些具體措施?




奬勵墾荒及移民屯田、抉植絕大部分農民為自耕農、興修水利、推廣經濟作物。




洪武年間普查戶口、丈量田地,編製黃冊魚鱗圖冊,其內容及成效為何?




黃冊實為總計土田丁口的戶籍冊,以一百一十戶為一里。凡各戶之丁口、田塘山地、畜產,均各以實自行呈報,再由州、縣正官查核,其有隱瞞作弊者處死。




黃冊照式樣編造四份,分別由戶部、布政司、府、縣各保存一份。因保存在戶部的一份,冊面是用黃紙,因此稱為「黃冊」。




魚鱗圖冊為總計田畝、業主的地籍冊,遇有土地產權的爭訟,即以此冊為質證。




使人民的賦役負擔歸於公平,由於魚鱗冊是由一塊塊田地相連而成,看上去橡魚鱗因此稱為「魚鱗圖冊」。




明初廣設學校,改訂科舉制度,並將學校與科舉相結合,其內容為何?




太祖在中央設國子監,地方設府、州、縣學。




以荐舉、學校、科舉并行,因學校、科舉緩不濟急,仍以荐舉居多數。至於科舉,洪武三、四兩年先後舉行鄉試、會試,但因新科進士缺乏行政才幹,乃暫停罷,至洪武十五年始恢復舉辨,並訂三年一試,遂成定例,且規定應考者必須是學校生員把科舉與學校融為一體,為唐宋以來之創舉。




衛所兵制在財政上節省經費,又有防範將領專權及分散兵力佈署之作用,試申其義。




衛所兵制係太祖采納劉基建義而建立,係我國史上最優良的兵制,結漢代屯田、唐代府兵之遺規,兼具徵兵、募兵之長,而無兩者之短,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由兵部掌兵政,五軍都督統軍旅,合之呼吸相通,分之犬牙相制。




明太祖誅戮功臣宿將,分封諸子為王,建立獨裁專制的政體,試述其過程。




帝國統一大業告成,不能不封賞從征之功臣宿將,洪武三年封公者六人、封侯者二十八人,稍後又封文臣二人為伯。但此等受封功臣,日後受太祖猜忌,大部份遭誅殺。




為鞏固國仿及皇權,所封籓王(子二十四人,侄孫一人)皆受重寄,而塞王尤尊位高權重,於是軍權盡入皇帝掌握之中。




第三章




建文帝欲以禮樂教化冶天下,實施新政,雖因失國而未成功,理想彌足珍貴,試簡述其要義。




建文帝在即位詔書中,強調其施政「亦惟寛猛之宜,誕布維新之政」,其方向則指「德惟善政,政在養民,當遵先聖之言,期致雍熙之盛」。




建文新政首要措施,是任官擇人。




建文新政主要有:提高文官地位,建立文治政府,改革部院組織,更定諸王府官制,重訂東宮官制,加強太子教育,官職宮殿參照周官易名。




明成祖雖以篡逆得位,但其武功不遜於漢武、唐宗,試簡述其貢獻。




親征漠北,先後敗韃靼、瓦剌,遷都平京以南京為留都。又征服南安,經略東北、使女真內附,開發西南、於雲南設布政司,派鄭和七下西洋,宣揚國威,使大明聲威遠播,成為海陸兩棲帝國。




編纂《永樂大典》,對於中國文化典籍的總結和保護,有著無可估量的學術貢獻。




鄭和七下西洋,使大明聲威遠播,成為海陸兩棲帝國,其在政治、經濟、航海發展、華僑移殖諸方面,有重大貢獻,試簡述之。




政治方面:建文帝下落不明,成祖疑其出亡海外,故遣鄭和各處查訪。




經濟方面:南海貿易,自宋元以來,久為利之所在,鄭和出使,增進明朝與南海諸國      




                  間之國際貿易。




航海發展:鄭和遠航所率領的艦隻,陣容龐大,在七次航程中,最多時逾百艘,最少




                  也有四五十艘,最大的寶般「主帥鄭和的寶艦」長達四十四丈,寛十八




                  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般,其長、寛度不遜於今日的遠洋輪船,由此可




                  見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的進走。




華僑移方面:當時閩、粵兩因人口壓力很大,常商販海外,鄭和遠航所產生的威勢,  




                      對閩、粵兩省人民移殖海外給極的鼓勵與保障也鄭定我國華僑在南洋經 




                      商、開墾的基礎。




永樂大典的編纂,是偉大的文化建設,試簡述大典的卷冊字數和內容,以及其學術貢獻。




「永樂大典」全書22211卷,11095冊,總字數達三億七千萬字。




內容: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凡能搜羅到的中國古代典籍,都盡量包括在內。




「永樂大典」的主要價值,在於對中國文化典籍的總結和保護,有著無可估量的學術貢獻。




 




第四章




「士木之戀」如何發生?其影響為何?




瓦剌在,正統十四年七月,兵分四路入侵,宦官王振誘導英宗親征瓦剌,率 五十萬大軍倉卒就道,人懷危懼,八月初甫抵大同,即決定回師,行至土木堡,為也先追及合圍,英宗被俘,吏稱「土木之變」。




英宗以戰敗為瓦剌所俘,舉朝震怖,于謙以一身支撐危局,其經過如何?




「土木之變」敗訊至京,舉朝震怖,有主南遷者,兵部待郎于謙嚴斥其議,在孫太后主持下立英宗弟祁鈺為帝,是為景帝,尊英宗為太上皇。于謙以新任兵部尚書,力籌戰守,以一身支撐危局,瓦刺於景泰元年八月,釋回英宗,于謙為失意政客及宦官所不滿,在英宗復辟後,被殺。




瓦刺釋回英宗後,英宗與景帝猜忌日深,致有「奪門之變」其導因為何?復辟後,英宗何以冤殺于謙?




瓦刺釋回英宗後,英宗與景帝猜忌日深,在景帝病時,由石享、余有貞及太監曹吉祥合謀下發動政變,迎英宗復辟,改元天順,史稱「奪門之變」。




于謙才略明敏,至性過人,為失意政客及宦官所不滿,于謙彼以「意欲迎外藩入繼大統」的謀逆罪被判死刑。




 




解釋名詞




奪門之變:瓦刺釋回英宗後,英宗與景帝猜忌日深,在景帝病時,由石享、余有貞及太監曹吉祥合謀下發動政變,迎英宗復辟,史稱「奪門之變」。




土木之變:瓦剌在,正統十四年七月,兵分四路入侵,宦官王振誘導英宗親征瓦剌,率 五十萬大軍倉卒就道,人懷危懼,八月初甫抵大同,即決定回師,行至土木堡,為也先追及合圍,英宗被俘,吏稱「土木之變」。




西廠:憲宗為了擴大汪直的活動權限,正式成立一個機構,名為「西廠」性質以舊有「東廠」相侔。




三元及第:科舉鄉試、會試、殿試皆第一名者,明朝僅商輅一人。




永樂大典:明初徐達北伐攻入大都,曾收羅宋遼金元數代宮廷藏書置南京文淵閣。成祖即位後為了攏絡知識份子,乃展開空前的編纂群籍的工作,完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仁宣之治:仁宗(洪熙)、宣宗(宣德)之治,是盛世的守成時期,內閣輔政之制確立,司法改革保障人權,御史職權擴大澄清吏治,減免賦稅嘉惠百姓,是開國以來最繁榮富裕的年代。




開中:就是政府利用,其掌握食鹽的專賣權,規定商人把糧食運到邊防,就可以向政府換販鹽執照。




靖難之變:由於藩王跋扈,明惠帝即立後,與大臣齊泰、黃子澄密謀,削奪藩王權力。燕王朱棣於是以「清君則,靖內難」為由,打著誅齊黃二人的旗號,舉兵造反。後惠帝失蹤,而朱棣自立為帝,是為明成祖,史稱「靖難之變」。




建文新政:提高文官地位,建立文治政府,改革部院組織,更定諸王府官制,重訂東宮官制,加強太子教育,官職宮殿參照官易名。




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




黃冊:黃冊照式樣編造四份,分別由戶部、布政司、府、縣各保存一份。因保存在戶部的一份,冊面是用黃紙,因此稱為「黃冊」。黃冊實為總計土田丁口的戶籍冊,以一百一十戶為一里。凡各戶之丁口、田塘山地、畜產,均各以實自行呈報,再由州、縣正官查核,其有隱瞞作弊者處死。




魚鱗圖冊:魚鱗圖冊為總計田畝、業主的地籍冊,遇有土地產權的爭訟,即以此冊為質證。使人民的賦役負擔歸於公平,由於魚鱗冊是由一塊塊田地相連而成,看上去橡魚鱗因此稱為「魚鱗圖冊」。




國子監:明太祖開國,就從中央到地方都設置學校,中央學校叫「國子監」。




應天府:今(南京)。




小農經濟:明太祖秉「重農抑末」之原則,奬勵墾荒及移民屯田,扶植絕大部分的農民為自耕農,實現了富裕的小農經濟。




塞王:分封在北方邊疆以防止蒙古人南侵的,九個王被為「塞王」。




白蓮教:是由白蓮社、彌勒教、明教三支宗教團體混合而成。




白蓮社:是東晉時由,釋慧遠與佛徒雷次宗等十八人結社於盧山東林寺,同修因號白蓮社因此,稱為「白蓮社」。




彌勒教:出自佛教淨土宗。




明教:明教的前生是摩尼教,為西元三世紀由波斯人摩尼所創,唐武后時傳入中國。




紅巾:劉福通起事時,加入群眾皆以紅巾裹頭,人稱「紅巾」因燒番拜佛也稱「香軍」。




科舉:分為鄉試、會試、殿試。




荐舉:由各級官吏推舉,賢能之士,入朝為官稱「荐舉」。




商屯:開中納粟的商人以鹽商佔多數,為了獲取更多利潤,就雇民在邊地屯田墾種,這就是「商屯」。




三法司:大里寺、刑部、都察院合稱「三法司」。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稱「六部」。




七卿:六部與都察院合稱「七卿」。




逆臣錄:藍玉案的口供編篡成冊,太祖寫序,取名「逆臣錄」。




照示奸黨錄:胡惟庸案審訊結果,太祖命人編出一部「照示奸黨錄」。




錦衣衛:擁有「三法司」以外的私刑權力,從事貞察、逮捕、審問、刑罰等活動。




詔獄:專門負責查辨政治的不忠與反動份子,關押犯人的監獄稱為「詔獄」。




西廠:憲宗為了廣大汪直的活動權限,正式成立一個機構,名為「西廠」。性質以舊有「東廠」相侔。




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宋末三傑: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