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科技與文化參考資料 空大台中人文學系系學會提供



科技與文化  參考資料1001




一、請說明「科技」的廣義與狹義。p3




請說明「科技」的廣義與狹義。

答:(一) 科技的廣義:

科技是指「科學」和「技術」的統稱。兩者分別屬於文化中的認知系統和行動系統。科學屬於認知系統,其中由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構成的科學認知體系,有越來越占主導地位的趨勢。技術屬於行動系統,包含人透過工具開發自然,控制自然與利用自然的「自然技術」,以及管理人群的「社會技術」。兩者透過工業化的歷程而相結合,形成日愈普化、日趨龐雜的「科技」系統。

(二) 科技的狹義:

「科技」單指技術,或更清楚的說,指有自然科學為基礎的技術或工程技術。因而狹義的「科技」,指的便是有自然科學(含生命科學)為基礎的各種工程技術,甚至有人稱之為技學。

分別言之,首先,「科學」指稱「一種有系統地獲致知識的方法、活動和結果。」科學就其為一種活動而言,不僅解釋世界,而且也建構知識,並相當程度的改造世界。換句話說;科學亦即是全體融貫的真命題之總稱。

至於技術,在古希臘「技術」不只是一種運作程序和技巧而已,而且是一種知識,是行動和製造的知識(簡稱行造之知)。西方近代以後,其運作程序,亦由於結合了工業生產的步驟,變成了更具運作性和有效性。現代的工業化過程,原是出現在西代近代科學最先進的地區,如英國及德、法、比等西歐國家。自從工業革命以後,工業化過程就成為科學與技術兩者的連結點。屬於認知系統的科學與屬於行動系統的技術,之所以會在工業化歷史有越來越緊密的互動關係,其主要原因,在於近現代的科學與技術越來越趨向於運作性。




二、何謂「外推」?請就「語言性的外推」、「實踐性的外推」、「存有學的外推」三層次分別說明之。3032




1外推:科技與人文多相溝通,需要一個宏大而可行的知識論策略,以便進行在不同的科學領域,在科學與人文之間,或在人文的不同學科之間的溝通。我們把這樣一個策略,稱為外推策略(the strategy of strangification)。一般而言,不同的學科,因其方法、語言和對象的不同,都建構了不同的「微世界」(micro worlds)。然而,不同的微世界仍可透過外推,使自己的主張被其他學科所了解,並藉以檢測自己的主張。




2、(1語言性的外推:外推的第一層次,也是最基礎的步驟,是「語言性的外推」(linguistic Statistication),亦即每一個學科或每一個研究方案最重要的發現、最堅持的命題,應該可以用另外一個微世界可以瞭解的語言來說,使其明白。




2)實踐性的外推:外推的第二層次,是「實踐性的外推」(pragmatic Statistication),由於科學的活動有其社會的脈絡及文化的制約,有些社會組織對於推動某一型態的科學有效,對其他型態卻是無效的。所謂社會性的外推,是指在某一社會文化中所產生的科學,如果將它從該社會文化的脈絡中抽離,置於另一社會文化脈絡中實踐之,若還能運作、發展,表示它含有更多的真理;若行不通,則表示它只適合在某一種社會文化中實踐,本身有其限制,無法予以普遍化。




3)存有學的外推:外推的第三層次,是「存有學的外推」(Ontological Statistication)。華爾納(F. Wallner)教授認為,在外推時,能從一個微世界轉換到另一個微世界,便形成了存有學的外推。例如,一個心理學家若要研讀一討論社團的社會學報告,起初可能有些困難。但若他實地去參加某社團,再閱讀有關社團的研究,便很容易明白了。




三、請說明孫中山先生對於中西科技互動的思想,進而討論中西科技互動所涉及的文化發展應有的想法。5860




孫中山在<民族主義>第六講中,孫中山提出了一套能使中華民族恢復其國際地




位的重要程序,由數項必須逐一實踐的基本步驟所構成。換言之,以下的幾個步




驟是前後相續,而非齊頭並列的:




第一、首先要能恢復中華文化的本質或其道德本性,如此才能賦予國人的個體與群體生活以更豐富之意義。




第二、是要恢復有固識。中華文化本來就有自己的人文與社會科學思想,而且依孫中山看來,它們更優異於西方之上。




第三、是恢復固有能力,主要是指科學發明,諸如指南針、印刷術、瓷器、火藥……等的發明能力,以及其他日常生活運用的技術能力。




第四、是在恢復傳統道德、固有智識與能力之後,還要進而學習西方的科技。




依照上述來判斷,顯然孫中山所提出的文化發展典範,在實際層面上所強調的是對於傳統中華文化進行創造轉化,俾能進行真正的現代化。它較偏向於本土化的進路而非西化,文化自主而非文化依賴。在理論層面上,它著重心性主體優於技術體系,意義優先於結構,人文社會科學優於自然科學。




 




四、請說明宗教信仰的意義與內涵,以及宗教信仰的超越性、神聖性與制度性。745




答:人文信仰是宗教信仰的出發點,而宗教信仰可以說是人文信仰的延伸。

宗教信仰不把仁愛、正義、真理、和諧等等投注在一個超越者的身上,。此所謂超越者,是上帝、是佛、是阿拉、是老天爺……等等,甚或是「不知名的神」,或者,最後說來,在遙遠的遠方,一切虔誠的心靈終會相遇,不管如何,終究會歸向某一超越世俗價值的存在。對於超越者的投注,就是宗教信仰最根本的基礎,也因此宗教信仰有其「超越性」。也由於相信超越者,所以我們相信的真、善、美、正義,就變成神聖的價值。所以,「超越性」和「神聖性」是宗教信仰的本質特性。

但是,宗教信仰為了讓人們能夠接近「超越性」,體會「神聖性」,會有「制度性」的表現。所謂制度性的事物包括教會組織及其教義、教規、禮儀。「教義」是用以說明人、超越者和世界的關係,使人能藉著認知此一關係而接近「超越性」,體會「神聖性」。「教規」則是教會有關行善避惡的規定。就這點來點,宗教是勸人行善避惡的。不過,宗教的本質並不只是在於行善避惡。因為這只是教規層面,而且重點在於行善避惡的人才有適當的心靈狀態或人格以接近超越者。可見行善避惡的目的,是為了接近超越和神聖,我們不可以隨便說,宗教只是勸人行善避惡,這樣就把宗教一筆帶過。其實,宗教禮儀是透過一些身體的功能與動作,去接近神聖性與超越性。譬如說:透過嗅覺,宗教儀式裡點香,像佛寺裡面點檀香,基督宗教中點乳香。其實香只是一種心情,無論所點何香,你一聞到香,就感到神聖的存在。又如透過聽覺,宗教音樂雖然簡單而重複,可是你因而就可以感受到神聖的臨在。此外,還可以透過身體的動作,例如合十、跪拜,去接近神聖性與超越性。

我們可以說一個宗教在以上幾個特性上越是完整,它就是越好的宗教。其實,一個宗教的「超越性」、「神聖性」以及「制度性」這三方面越是高深而完整的,它就是越好的宗教。這三個條件也是可以用來判定宗教好壞的標準。此外,還有一個標準:宗教信仰應是人文信仰的完成,一個宗教越能完成完整人性的需求,實現人內在潛能,便是越好的宗教。




 




五、請說明科技對於倫理的正面影響。P98100




答:科技對於倫理的正面影響。

(一)科技發展擴大了倫理道德的範圍:因為凡是涉及到人能清楚認知,可以自由抉選,因而必須負責任的行為,都是與倫理有關的行為。例如在生物科技方面,如遺傳工程,或有關腦神經之科技,過去科學對此所知甚微,技術上更無能為力,便談一其中的倫理道德責任。但是現在吾人對此方面既有知識、又能介入,道德責任的範圍也因此而擴大了。

(二)科技發展創造了新的倫理道德問題:這包含內在問題與外在問題兩方面。就科技發展的內在問題而言,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具有某一方面的專長,並非單屬個人之事,而是因著該項專長而具有社會責任。至於科技發展的外在問題,則是由於科技的發展對社會和文化的衝擊,例如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的破壞,直接涉及到生命財產與安全的問題,也因而製造了新的倫理道德問題。

(三)科技發展創造了新的道德價值:使人類能夠進一步控制自然或社會,也因此增加了人類的道德責任。當人們能夠控制環境,或控制自己,不只單憑運氣或迫不得已,此時自由意志便作為具有實效的轉化能力。我們對科技系統的控制雖然常常是局部的,不能夠滿足自由意志的全面要求,但是就其能夠有效地實現自由意志而言,也就創造了許多倫理道德的價值。

   
此外,科技發展對倫理最重要的意義,是在於它變了道德規範的決定方式。面對科技的發展,人類需要新的道德規範。例如:一個醫生為了仁愛,必須救人,為了正義,救人亦是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然而醫生不是單憑滿腔血就足以救人,卻必須運用其醫學的知識和技術。醫學科技提供的行動規範,同時也就成為其救人的道德規範。




人們如果採取科技所提供的行動規來實現正義和仁愛,實際上就是在採取某種道德立場。如此一來,道德的價值便可依據科技的規則而獲得實現。由此可見,科技規範本身也可以成為道德的規範。





科技與文化.期中考 (考古題)



科技與文化期中考考古題(92949698年)




92  




一、簡答題:六題選做四題,請扼要回答。計60% 每題15




1.文化包含哪五個次系統? pp.8-9




2.「兩種文化」這一概念是誰提出的?《第三種文化》的作者是誰?




p.25 pp.27, 28




3.簡單說明何謂「虛無主義」?p.72




4.人文信仰具有哪些特性?p.73




5. 對於「位格」(person),鮑愛秋(Boethius)如何下定義?p.106




6.請說明「實踐性外推」的意義。pp.31




二、申論題:三題選做二題,每題20




1. 請說明現代科技提供的新的人文向度,以及現代科技中所隱含的人文主義契機。 pp.39-40




2. 請說明西方近代科技與我國傳統科技之間的主要差別。p.49




3. 請說明科技在道德善惡方面的雙重性。
pp.97-98




 




92  




 一、簡答題:六題選做四題,請扼要回答60% 每題15




1. 試就廣義和狹義定義「科技」。p.3




2. 請扼要指出,科技透過哪些管道影響文化? pp.11-14,僅答四點要點(標題)即可




3. 試解釋史諾的「第三種文化」。p.28




4. 何謂「典範」? p.51




5. 何謂「終極信仰」?p.71




6. 如何定義「倫理」與「道德」?p.91




二、申論題:三題選做二題,每題20




1. 何謂「外推」?請就「語言性的外推」、「實踐性的外推」、「存有學的外




推」三層次分別說明之。  pp.30-32




2. 請說明孫中山先生對於中西科技互動的思想,進而討論中西科技互動所涉及的文化發展應有的想法。     pp.58-60




3. 請說明科技人員與社會大眾有哪些推動科技倫理的實際作法。pp.101-104




 




94




壹、解釋名詞:五題選四題(若五題全做,只評前四題),每題15%,共60%。




1. 文化(沈清松老師下的定義) p.8




2. 語言性的外推 p.31




3. 中體西用 p.53




4. 宗教俗化 p.80




5. 正義
p.110




貳、問答題:三題選二題(若三題全做,只評前二題),每題20%,共40%。




1. 科技對文化的積極影響為何?請擇二例說明。 Pp.17-19




2. 請比較「外推策略」與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 Pp.30-34




3. 請從整體評述中西科技的互動典範,分理論與實踐兩層面說明之。 Pp.61-62




 




94




 問答題:五題選做四題(若五題全做,只評閱前四題)每題25%,共100%。




1. 科技對文化的消極影響為何?請擇三例說明之。pp.14-17




2. 對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狄爾泰提出「解釋」與「理解」的區別,請說明之。pp.35-36




3. 丁文江強調經驗歸納法,請說明這類知識論的省察對中西科技互動的意義與限制。pp.55-58




4. 當代人在終極信仰上的偏失,造成心靈上的困境為何?如何化解? p.83




5. 道德教育的「奠基歷程」與「顯發歷程」有何不同?p.113




 




96




一、 簡答題:五題選四題(若五題全答,最後一題不計分)每題12 分,共48 分。




1.科學與技術的運作性具有四種特性,請舉岀其中兩種。(第一章 p.4




2.文化有五個次系統,科學與技術分別屬於哪兩個次系統?(第一章 p.8




3.英國科學家與小說家史諾(C.P.Snow)所謂的「兩種文化」是指哪兩者的關係?(第二章 p.27




4.清末在中西科技互動上,張之洞提出的科學政策為何?(第三章 p.53




5.宗教信仰具有什麼特性?請舉出兩項。(第四章 pp.74-5




二、 問答題:三題選二題(若三題全答,最後一題不計分)每題26 分,共52 分。




1.科技對終極信仰的影響很大,請分別就消極與積極兩方面論述之。




(第一章 pp.14-5p.17




2.請比較外推策略與波柏的證偽策略。(第二章
pp.30-3




3.請說明科技對於倫理道德的正面影響。(第五章 pp.98-100




 




96




問答題:五題選做四題(若五題全答,最後一題不計分)每題25 分,共100 分。




1.請說明何謂文化的「行動系統」?(第一章
p.9




2.布羅克曼(John Brockman)所謂的「第三種文化」指的是什麼?並請說明有關科學內部溝通的問題。(第二章 pp.28-30




3.請就您的看法說明西方近代科技是否具有全世界必須接受的普遍性,或者仍有其文化制約?(第三章)




4.請說明何謂宗教的俗化傾向。(第四章
pp.79-81




5.科技人員的專業倫理應包含哪些道德規範?(第五章p.102




 




98




1.廣義地說,科技是指哪兩者的統稱? (科學、技術,p.3




2.文化包含五個次系統,有規範系統、表現系統、行動系統,另外還有哪兩個系




統? (終極信仰、認知系統,p.8-9




3.外推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和第二個層次分別是什麼? (語言性外推、實




踐性外推,pp.30-1




4.人文信仰具有三個特性,除了「歷史性」之外,還有哪兩個特性? (時代性、




親切性,p.73




5.鮑愛秋(Boethius)曾為「位格」下定義:「位格是一個以理性為本性的個別




實體。」此定義蘊含了人性中有哪兩個特性?
(自律性、相關性,p.106




二、問答題:3題選2題(若3題全答,最後1題不計分)每題25分,共50分。




1.科技和文化是不是對立的?請論述您的看法。(開放作答)




2.孫中山先生認為在學習西方科技之前,應先恢復哪些中華固有文化?(p




p.58-60




3.現代人信仰科技,甚至崇拜人自己本身。請說明其中的深層意涵。(p p.78-9




 




98




問答題:共5題,每題20分,共100分。




1.請說明文化的五個次系統之間彼此有何關係?(p p.9-11




2.請說明史諾提出所謂「兩種文化」以及「第三文化」的問題脈絡與意義。




p p.27-8




3.請說明我國傳統科學與西方近代科學之間的差異。(p.49




4.請說明人文信仰的意義、特性與如何實踐。(p p.72-4




5.請就您的看法,說明如何使人作為科技的主人,而不是科技的奴隸。




(開放作答)





科技與文化第1章 空大台中人文學系系學會提供



第一章 導論:科技與文化的定義







一、 科技和文化是不是對立的?請表示你的看法,並說明理由。

答:(一)文化與科技並不是互相對立、彼此衝突的兩樣東西。實際上,「文  

化」




包涵了「科技」,文化範圍比科技涵蓋更廣、層次更高;「科技」至多




僅構成了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現代科技雖包含於文化之中,卻又逐步成為文化中的主導因素,並把




文化帶向普世化、運作化。就其為文化的構成因素而言,科技也是在人




類歷史中發展而成的。






二、 請說明「科技」的廣義與狹義。

答:(一) 科技的廣義:

科技是指「科學」和「技術」的統稱。兩者分別屬於文化中的認知系統和行動系統。科學屬於認知系統,其中由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構成的科學認知體系,有越來越占主導地位的趨勢。技術屬於行動系統,包含人透過工具開發自然,控制自然與利用自然的「自然技術」,以及管理人群的「社會技術」。兩者透過工業化的歷程而相結合,形成日愈普化、日趨龐雜的「科技」系統。


(二) 科技的狹義:

「科技」單指技術,或更清楚的說,指有自然科學為基礎的技術或工程技術。因而狹義的「科技」,指的便是有自然科學(含生命科學)為基礎的各種工程技術,甚至有人稱之為技學。

分別言之,首先,「科學」指稱「一種有系統地獲致知識的方法、活動和結果。」科學就其為一種活動而言,不僅解釋世界,而且也建構知識,並相當程度的改造世界。換句話說;科學亦即是全體融貫的真命題之總稱。

至於技術,在古希臘「技術」不只是一種運作程序和技巧而已,而且是一種知識,是行動和製造的知識(簡稱行造之知)。西方近代以後,其運作程序,亦由於結合了工業生產的步驟,變成了更具運作性和有效性。現代的工業化過程,原是出現在西代近代科學最先進的地區,如英國及德、法、比等西歐國家。自從工業革命以後,工業化過程就成為科學與技術兩者的連結點。屬於認知系統的科學與屬於行動系統的技術,之所以會在工業化歷史有越來越緊密的互動關係,其主要原因,在於近現代的科學與技術越來越趨向於運作性。


三、 說明現代科技的特性,並以你所認識的科技為例,說明現代科技的運作性。

答:

(一) 科學的運作性有轉換性、形式性、可概括性和系統性等四種特性。

就科學理論和經驗面而言之:

理論:

所謂科學理論的轉換性,是指科學知識及一種轉換之操作。例如加、減、乘、除、連結、倒置……等。科學理論的形式性,是指按一定規則推演出命題體系,而無需涉及這些命題的實在釋例,亦即可以不顧所應用的對象的性質,而專注於運作的形式。科學理論的可概括性,則是指較低層次的運作總可尋出彼此的共同性質,並將它們納入更高的、新層次的運作。最後,科學理論的系統性,則指任何運作皆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在整體的運作網中,相互牽連,形成一個系統,而數個系統又可以透過概括程序,變成另一更大的系統中子系統。


經驗:所謂「經驗」是一套有系統地干預現象,控制知覺內容出現的程序。在今天,科學的觀察已不再是被動紀錄某一系統所發生的一切現象,而是主動架起一套理論工具或實驗工具,來收集吾人刻意要求的資訊。其中,無論器物的操作(架起器材、預備場地、建立互動、紀錄現象進行等),或理智的操作(排除錯誤、調整曲線、運用統計、歸納與演繹等等)皆是運作性的。


(二)技術的運作性:

現代技術的最大特色,便是它與科學密切的互動。首先,技術是一種轉換的行動,人透過技術性的轉換行動來改變自然或社會之狀態,或產生新的狀態。其次,技術的運作亦是形式性的,每一項具體操作遵循一種獨立於器材之外的形式模式。技術的運作是可概括性的,因為每一運作皆可以納入-更概括、更廣泛的運作中。技術的運作亦為系統性的,因為每一單獨運作者皆非孤立的,而且與其他運作,依序列或回饋式而連鎖成一個大系統。

科學與技術原本隸屬於文化中的認知次系統的行動次系統,但自西方近代以降,兩者的運作特質和動力使得彼此日愈密切結合發展,形成一個相當自由、有獨立規律的系統,更進而把全球文化帶向普世化、運作化的發展方向。



四、 請為「文化」一詞下定義,並略加說明。

答:大體上「文化」culture一詞是來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指耕作土地,後來西塞老(Cicero)及其他拉丁作家又將之轉義為心靈的修養。以文化為心靈的教養或理想,則是文化的第一層意義,被哲學家、教育家、人文學者所重視。

不過,文化一詞也與文明一詞有關,這一意義來自拉丁文的Civis,為「文明」一詞之字源,原指「公民」之意,強調個人在團體中之隸屬條件。撇開此層價值判斷不談,文化是一個社會有別於其他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整體,和人類學者所重視。




吾人在此為「文化」一詞提出一個較具包容性和系統性的意義:「文化是一個歷史性團體表現其創造力的歷程與結果,其中包涵了終極信仰、認知系統、規範系統、表現系統和行動系統」。

五、 請簡單說明文化有哪些內函。

答:

文化是一個歷史性團體表現其創造力的歷程與結果,其中包涵了終極信仰、認知系統、規範系統、表現系統和行動系統。在其中,科學屬於認知系統的構成因素,技術則屬於行動系統的構成因素。

茲將這五個次系統分述如下:


(一) 終極信仰:指一個歷史性的生活團體的成員投注其生命意義的最後根基,例如希伯萊民族和基督宗教的終極信仰是投向一有位格的創造主;中國人所相信的「天」、「老天爺」或「常道」……等等表現了華人之終極信仰。有些人雖不以宗教信仰為其終極信仰,但卻信奉真、善、美、正義、公平……等人文價值,因而有人文信仰。若當事人對自己的終極信仰有所知覺,則為顯態之終極信仰;若當事人對此無知覺,但其實又有終極信仰在,則在隱態之終極信仰。


(二) 認知系統:指一個歷史性的生活團體認識自我和世界的方式,並由此而產生的認知體系和延續並發展其認知的方法。神話、傳說、各種型態和哲學思想,皆屬於認知系統。科學作為一種活動、方法和研究結果,亦屬於認知系統。


(三) 規範系統:指一個歷史性的生活團體依據其終極信仰和認知系統而制定的行為規範,並依據這些行為規範而產生一套行為模式,據以判斷一切事物的價值,並決定行為的道德性質。該團體也會據此組織其社會型態,形構社會組織,制定典章制度,頒佈法律規範。可見,規範系統包含了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


(四) 表現系統:指一個歷史性的成員用感性的方式來表現該生活團體的終極信仰、認知系統和規範系統,因而產生了各種文學與藝術作品,例如:建築、雕刻、繪畫、音樂、詩詞歌賦、民俗藝術、戲劇、電影……等等,這些便構成了文化中的藝術內涵。


(五) 行動系統:指一個歷史性的成員行為舉止的教養,及其對於自然和人群所採取的開發或管理辦法。人對於自然所採取的辦法,是透過一些工具與程序去開發自然、控制自然、利用自然,以有益於人群的物質生活。任何歷史性團體對於人群亦各有管理的技術,其中包含政治、經濟、社會三部份。政治涉及權利的構成和分配;經濟涉及生產財和消費財的製造與分配;社會涉及群體的整合、發展與變遷和社會福利等問題。每一歷史性團體皆有對應自然和治理自然的技術,構成了該團體的行動系統。



六、 請說明文化的五個次系統之間彼此有什麼關係。

答:

五個系統彼此有密切的關係。首先有生發的關係。終極信仰是一個文化最根源、最深刻、最隱微的因素。一個文化由終極信仰出發,進而形成了該團體對自我、社會與自然的認知,發展為認知系統。再由終極信仰與認知系統共同規定了該團體行善避惡,趨利避害的規範,產生規範系統。進而,以感性的方式表現該社群系統合而表現為該歷史性團體個人與群體的行為教養、開發自然和管理社會的方法和技術,於是就形成了該團體的行為系統。

就結構關係而言,每一次系統既然共同構成了文化,因此,就其為大系統中的次系統而言,它但又可彼此互動,相互影響,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也因為有這一結構的互動,因而形成科學與技術影響其他次系統的契機。

一般說來,每一種文化皆含有這五個次系統,就此而言,科學與技術並非西方文化的特權,正如同宗教、藝術與道德也非西方的特權一樣,不過,西方的近、現代科學連接起來,構成近現代的科技體系,逐漸穿透了全球各種類型的文化,造成了各種文化中的終極信仰、認知系統、規範系統、表現系統和行動系統的變化,並帶動了一種普世化、雷同化傾向,使各種文化在這種歷程中之前感到無奈,並且承受各種歷史的悲劇。中國自鴉片戰爭迄今所受的遭遇,即是這個普世化過程中的一個特例。

討論科技對文化的影響,廣義地說,就是指西方近、現代的科學在認知系統中成為主導,並入侵於其他各文化的認知系統;而西方近、現代化的技術在行動系統中成為主導,並入侵於其他各文化的行動系統,兩者連接起來,成為文化中的一個主導系統,對於全體文化造成了影響和變遷。

但是我們通常亦把文化狹義地理解為終極信仰、規範系統和表現系統的特殊綜合。狹義地說來,科技對文化的影響,指的是西方近、現代的科學和技術在各文化的認知和行動系統中占了主導地位以後,對於本土原有終極信仰、規範系統和表現系統等三個次系統的表現。



七、 科技透過哪些管道影響文化。

答:

科技透過科技研究從業人員、政經發展、教育、日常生活來影響文化。

(一) 透過科技從業人員:

科技系統透過科技研究人員與從業人員所組成的團體或機構,來影響文化。知識的生產和技術的發明,同其他生產活動一樣,皆需要專業人員,分別執行計畫上的某些項目,再由大小不等的研究機構來推動和協調。由於科技人員越來越受到重視,其文化水平和價值觀便越來越影響社會的文化取向,有必要加強科技人員的文化水準,提醒科技人員的價值意識(道德責任、社會參與、藝術素養……等等),並鼓勵科技人員去加強自己的人文素養,留意於古典經典,甚至進行有關(例如科技史)的研究,是保存與發文化的方法之一。

(二) 透過經濟與政治管道:

1
經濟:經濟與科技的互動是雙重的。一方面,藉由研究發展,企業界不但可以改良舊有產品或發明新的產品來滿足舊的需要,而且可以創造新的需要,再發明新的產品來予以滿足。另一方面,經濟越發展,愈走向理性化、最優化,越必須使用科學方法來組織與管理,經濟活動本身於是成為科技系統中的一支;從研究、計畫,到執行,皆需用一系列的科技程序來瞭解和決定。

2
政治:科技與政治之互動,也是雙重的;一方面科技研究動用極大的人力財力,大部分涉及國防科技、基礎研究與尖端研究、重點科技研究……等,都是由政府來投資的;若由私人公司投資,必然會到政府構成壓力,並透過種種辦法在政府決策上取得更多發言權,另一方面,政府亦需形成自己的主導觀念與科技政策來干預科技發展,按照科技政策來制訂優先秩序和計畫、執行、考核的辦法。長此以往,政府官員若非科技行政專家,便無法對涉及科技的事務勝任愉快,自會遭到淘汰。

(三) 透過教育影響文化:

科學對認知系統的改變,最為直接的管道是教育。在這知識與技術爆發的時代,科技越來越演變為複雜和專門,受教育的內容,大部分也都科學化:除了理、工、農、醫等本屬科技的科目以外,像文學、歷史、哲學等涉及人性和傳統的科目,亦逐漸被科學或技術所穿透。大眾傳播媒體、各類科技雜誌或各種在職訓練,也都在進行各種程度的科普教育或科技知識應用與通俗化的工作。

(四) 透過日常生活各層面:

最後,連日常生活的種種層面,也都被科技所穿透,例如交通工具、時間安排、工作型態、休閒方式……等,皆離不開科技,運用科技,在科技環境中生活、工作、購物和休閒。由於文化離不開生活,科技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擴散的結果,使得科技成為文化的重要影響力。



八、科技對文化有哪些消極的影響。

答:(一) 對於終極信仰的消極影響

科技的研究態度,使原有的終極信仰轉變為相信客觀知識和工具理性。終極信仰被俗化、被遺忘,人們甚至意識不到此種遺忘的悲哀。科技人員在從事科技活動時會把人化約為研究的對象;科技不會僅是人控制自然的工具,也是制約個人與人群的工具。由於不再追求意義,形成虛無主義,只追尋可見的利益和有效性等短程目標,總之,終極信仰被俗化了。科技造成的心靈空虛雖會使其轉求神明,但卻仍用同樣功利的眼光來看待人與神明的關係。

(二) 對於認知系統的消極影響:

科學的認知系統,使傳統的其他各種認知系統逐漸解體。例如:西方近代科學興起時,首遭中世紀神學傳統的抵制,甚至產生宗教裁判這類激烈現象。隨後緊接而來的提批判期,神學開始承認科學有其部份正確性,但仍認為必須努力指出科學有其限度,無法取代神學。然對科學的讓步,無可避免導致對神學的重新評估,因而批判性地意識到神學亦有限制。最後,產生一種新的綜合觀念;或是由一種受到神學啟發的形上學,來綜攝科學的基本觀念;或是由科學來統攝一切觀念,例如,用心理學、社會學來解釋宗教,而神學家也樂意用科學方法來進行神學研究。總之,科學的認知系統對於傳統重視智慧、默觀和意義詮釋的認知系統,會有批判作用,促其走向系統化、並要求檢證。科學的批判功能主要在於有系統地查證理論和經驗,尤其透過其運作性能的步驟,來促成科學系統的動態發展,動態的認知系統逐漸取代了原先的靜態系統。

(三) 對於規範系統的消極影響:




科技的發展也造成規範系統混亂,原有價值規範喪失權威,而新的規範系統則尚未確立。價值的無所適從,亦是使現代人陷入意義危機的重要原因。傳統的價規範是植根於宗教信仰或形上認知系統之中,一旦這些信仰和認知系統受到動搖,其所維繫之規範,亦無法免於不墜。




(四) 對於表現系統的消極影響:




過去「藝術」總是與「技術」有密切關係,但如今技術被科技所替代,藝術的技術面不是被忽視,便是刻意否定,以致造成藝術的本質日趨模糊。傳統藝術表達實在界的表象功能,已然被照相、電影等科技所替代,使得藝術也失去了可長可久的意義,甚至使藝術由原本創造意義的活動,逐漸成無意義或反意義的活動。



十四、科技對文化有哪些積極的影響。

答:(一) 科技對於終極信仰的積極影響

科技的發展打破了任何形式的封閉的人文主義,使人類驚異於宇宙的浩瀚和奧妙,體會到宇宙創造力的流行。科學的不斷求新與批判舊說,使人不斷發現人的界限,體會超越的經驗。科技的發展亦要求人脫迷信,用合理的方式看待自己的信仰。




(二) 科技對於倫理道德的積極影響

科技製造了很多新道德問題,也因此擴大了道德範圍。科學研究重點提供關於人類的許多新知,使我們能知其所以然地行動;技術的發達,也使我們能解決許多過去無能為力的問題。像墮胎、安樂死等的醫學問題或核子安全與人權的問題,這些都是科技時代新的倫理問題。科學家和技術專家的道德責任,也引起普遍的注意。科技的確增加了人類新的道德責任,因為科技提供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控制情況的方法,若人面對道德問題,能解決而不解決,能控制而不控制,則所擔負的責任更大。

(三)科技對於藝術的積極影響

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對藝術演進的內在(藝術形式)和外在(社會)的理由,皆有影響。一方面,關於藝術形式的問題,科技常能提供分析的方法和形式的觀念(例如:對空間和音色的看法),甚至提供藝術創作的題材:另一方面,科技對於政治、經濟、社會的影響亦會波及到藝術的領域。當代的藝術發展,受科技的影響很大。就材料而言,新材料的發現,常能賦與藝術家更大的自由,進而產生新的藝術形式。例如,現今鋼筋水泥,金屬表面的使用,給予建築設計家更大的自由,任其發揮更大的想像力。又如在音樂上,如錄製自然音或人造音,直到電子音的產生,其所開展出的音樂上的可能性,遠超過傳統調性音樂。

其次,從形式而言,科學的觀念和分析方法,亦能創發新的藝術形式。例如,一座多功能的綜合大樓之設計,勢力動用詳密的科學分析,甚至訴諸電腦參與作圖,工業設計亦為結合藝術與科技的重要學科。

最後,從題材而言,科技提供給藝術創造上許多題材上的靈感;對於科技時代社會狀況的描繪與批判,對於科技時代人性的處境的同情,甚至在科幻小說裏面,動用了大量的科學知識,並且運用科學的假設和推理;其他藝術取材於科技或與科技有關的問題,是眾多皆知的事實。





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空大台中人文學系系學會 100上工作計畫表























































































































































































































































































人文學系系學會100上工作計劃表




日期




星期




事項




備註




8




21







99學年度畢業生聯誼會




 




9




3


4








100暑期末考




 




 




10


11








100暑期末考補考




 




 




18







100上開學典禮




 




10




2







第一次面授日


舉辦「新生迎新暨學習座談」




109教室




 




6~8




 




申請學分減修




 




 




13~15




 




畢業申請




 




 




15


16








學生社團幹部研習




 




 




23







第二次面授日




 




11




5


6








100上期中考




 




 




12~13








100上期中考補考




 




 




13







舉辦草屯知性之旅




 




 




27







第三次面授日




 




12




10


11








新生註冊




 




 




18







第四次面授日


舉辦「歲末團圓活動」




109教室




 




25







舉辦「老莊與人生」講座




 




1




7


8








100上期末考




 




 




14


15








100上期末考補考




 






 


              
                              
                              
                              
              

年工作計劃表

100上期中考各科命題範圍
http://www.nou.edu.tw/~studadm/d1-11s.htm

100上期中考正考各科參考題型
http://www.nou.edu.tw/~studadm/d1-12s.htm
100上期中考補考參考題型  .
http://www.nou.edu.tw/~studadm/d1-12s_2.htm


 


100學年度上學期期中(末)正考考試時間表
http://www.nou.edu.tw/~studadm/d1-101001a.htm
100 學年度上學期期中(末)考試補考時間表
http://www.nou.edu.tw/~studadm/d1-101001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