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科技與文化」參考資料10010-台中中心人文學系系學會整理



「科技與文化」參考資料10010-台中中心人文學系系學會整理




1、請根據您的觀察,說明科技的發展提供了藝術創作哪些新的材料。請舉岀兩項加以說明。pp.130-2




科技的發展,發現並製造了許多的材料,可資藝術創作使用。此外,科技發展衝




擊人類存在的處境,因而亦提供給藝術創作許多新的題材。(32




1)建築:當代藝術在材料上受到科技的影響最為明顯,尤其在建築上,由於鋼筋水泥、金屬鋼架等的使用,使建築超越了巨石、木頭、磚塊等材料的限制。而發揮更自由的藝術想像力,不但外形的設計上,可以涵蓋巨大空間、造型特異,在彈性上和力學上盡隨設計家的差遣;而在內部的裝潢佈置上,亦由於各種合成材的使用而在表面處理上極盡美感之能事;加上照明與空調之使用,使人類能夠擁有一完全獨立於外在環境,並盡量適合使用者的心理、生理需要的人造環境。新材料的產生亦改變了建築的進行方式,例如成品建材和巨型起重機械的使用,改變了建造的速度和勞力的結構。建築堪稱為科技與美學結合的典型代表。

2)造型藝術:亦由傳統的畫筆、剪刀……等代之以噴槍和電弧的使用繪畫和雕刻亦不只在帆布、石頭、銅料……等傳統材料上製造出形式和顏色的效果,而且使用科技產品。例如波普藝術(Pop ret)使用通俗科技產品或廢料,如可口可樂空罐、歐普藝術(Op)利用光學上的原理與效果、電射藝術更是用尖端材料來創造藝術之例。至於像電視、電影這類影響藝術更占據大部分人的生活,甚至影響人們情感和對生命意義的詮釋。

3)音樂藝術:起初音樂家只用錄製、剪接自然音和人造音以擴展原受古典樂音限制的領域。其後,由於電子科技可製造出新的合成音,因而開創了更豐富的可能性。電子音樂打破古典調性和音色的限制,而能按照一定指數來自由變化或確定人所要的樂音。對於新的音色的掌握需要我們把音響學和電子學結合起來,如果加上電腦程式,吾人甚至可以創造材料,而不止於使用材料。電腦音樂顯示出,電腦程式加入了藝術領域,改變了藝術創造的本質:藝術不再只是直接在材料與形上的綜合上所做的努力,只品評其中感覺與情感的特質,而且是一種程式原理之設計。在此,藝術似乎亦一種全面決定的必然原理的創作,但在程式預先的全面決定之中,似乎又允許偶然和自動效果的產生,可供藝術家發揮其創造性的想像。這可以說是現代藝術在發展自己的本質時,憑藉著它與科技的結合而走出新的方向。此外,電腦動畫、建築設計都離不開科技。




 




2、說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語中的自然觀。 pp.147-148




不以人為中心來看待自然,可以說是我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看法,道家哲學對此有一套完整的思想,基本上可從老子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詮釋獲得理解。

1)人法地:所謂「人法地」,其中的「地」就是指環境,地就是大地。大地這個概念就是指狹義的自然環境,其中包括陽光、水、大氣圈、岩石圈所形成的維生體系,及其中興起的生物圈。所謂「人法地」就是說:人應該效法或遵從自然環境的法則,也就是認識生物圈和維生體系的法則,並根據這些法則來生存,而不是加以破壞。

2)地法天:「天」,指廣義的自然,指整體宇宙的法則。換言之,我們這個維生體系與生物圈,只不過是整體宇宙中非常渺小的角落而已。它必須完全遵循整體宇宙的法則,因為宇宙的法則也規定並影響大地。天體的運行,不論是太陽系、銀河系或是整個宇宙的運動,連同那些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產生的力量、引力或撞擊,對於大地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地法天」在今天看來,就是表明大地環境也不是唯一的判準,因為大地環境最後也還要遵從宇宙的規則,以整體宇法為法。在此,法的意思,是必要學習這樣一個規則性,並與它和平共處。

3)天法道:就把整體宇宙和存有學的層面聯合起了。這話的意思是說,整體宇宙的運行是來自於「道」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動。所謂「道」是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動。天之所效法、所依循的規則,是來自於道。「道」是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動,按照老子的看法,道在自我分化和複雜化的過程中,產生了整體宇宙萬物。所以「天」是以「道」為法。

4)道法自然:並不是在「道」上面又設立另一個「自然」的概念。「道」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存在活動,應該道生發一切、主宰一切。所以在此「自然」一詞,應該是「自其本然」之意。「道」是「自其本然」,表示「道」的法則是來自於它自身。




 




3、請從保存與發展的判準分析複製人的倫理問題。pp. 168-170




就自我保存而言,只要複製人能夠做得出來,能夠存活下來,達到自我保存,這就合乎生物最基本的第一項要求。其次,為了自我保存而作的複製,將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接受為合乎道德的。例如一個瀕臨絕種的族群或家族,若沒有別的方式可以達到延續後代的目的,就這一層意思而言,透過複製來達到自我保存的目的,應合乎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這也是最支持複製人的一項論證。

不過,這其中也有缺陷。在實驗過程中勢必試驗很多卵子,其中有甚多卵子會在實驗過程中死亡,也因而違反保存原則。如果實驗者只選擇他所要的某種性質的組合,其他的只好予以放棄或殺死。就自我保存言,凡屬生命傾向於自我保存,在實驗過程中勢必殺死其他卵子,而他們既是生命體,在這層意義下,用保存原則支持複製人,仍有道德上的缺陷。




其次,從發展的觀念來考量,針對多樣性的問題,複製人對整體人類的利益不大。




就整體人類的福利而言,尤其針對人類品種發展的多樣化而言,複製人的意義不大。複製人雖可以維繫自我保存的原則,基本上在我們看起來並非直接有助於發展,而可視為是反差異、反發展延伸的結果。不過,由於保存了瀕臨絕種人種或家族,其目的也是在於維繫品種或人的多樣性。不過,這是一種間接的效果。

發展除了多樣化以外,還有品質的卓越化,例如優生學強調更健康的人種,或有些人期待將產出更智慧、更勇敢的人。人不能透過生物改造的方式去獲取道德品質。換言之,所有的心靈品質都應該經由個人自由意志的努力去獲得才有道德意義。






4、請說明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隱藏著什麼樣的人文危機?pp.195-200




可由以下3點說明:




1)人文意義逐漸喪失:




如詩人艾略特(T.S.Eliot)在「岩石」這首詩中說:




吾人在生活中所喪失的生命,於今安在?




吾人在知識中所喪失的智慧,於今安在?




吾人在資訊中所喪失的知識,於今安在?




生命在人瑣碎的生活中逐漸流失;進而,當智慧轉變成知識的時候,原來的智慧會走向貧瘠,就發生更進一步的流失;當認知內涵成為資訊,唯有電腦繼憶體可取用,也已有部分知識流失了。




2)資訊Information與陶成Formation分離的危機.




在資訊與陶成分離的情況下,我們所獲取的知識與我們的人格之間的關係就改變了,資訊隨時可取用,但卻無關人格的陶成。如過去讀書人十年寒窗,人與書的關係很密切,讀書不只為了取得資訊,還會在人格上產生改變,這就是書的陶成功能,資訊與陶成分離造成一個嚴重問題




3)資訊文化的危機




即使已進入資訊時代,人類先前文化遺產如口說、書寫、閱讀等優點仍然應予以保存。此外,在資訊社會裡很容易成資訊消費者,而不會創造資訊;我們現代最大的問題就是「逐資訊而不返」,對自己生命內心沒有體驗,各種能力也在消失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