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台南府城-文化知性之旅

(一)穿越時空歷史博物館

 作者:張勝哲 2018/05/13
   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母親節』出遊台南府城,更具特殊的意義: 感恩、緬懷 母親!
《福爾摩沙-Formosa》寶島,也是台灣人的母親。
母親節感言:
緬懷母親、母恩浩瀚、無以為報、報親恩微、
奉獻社會、淵遠流長、光宗耀祖、是為紀念。
首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進入館內開始探索之旅......
『斯土斯民~台灣的故事』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廳「斯土斯民---台灣的故事」佔地約1,324坪,是一個以所有台灣人為主角,以台灣島為舞台,講述台灣歷史的展覽。展覽帶領我們沿著歷史的時間軸,穿越不斷更迭的時代及政權,認識與體驗不同時代的常民生活文化,並透過造景、模型、引領觀眾一起看見多元視角下的台灣故事。
.早期的居民
史前時代沒有文字,但文物一樣會道出自己的故事。距今23萬年前,台灣就已出現人類活動的蹤跡。 舊石器晚期的長濱文化中,人們將石材加工成石器,以漁獵、採集維生。距今2000多年前,台灣進入鐵器時代,有些人已能製鐵鑄銅。遠距離、跨區域的海外貿易交流也已出現,台灣準備迎向歷史時代。


.異文化相遇
1617世紀是航海的時代,歐亞各國紛紛向海洋發展,位於東亞航線樞紐的台灣,成為各方勢力交會之地。漢人與日本人首先來到台灣進行貿易活動,隨後荷蘭人與西班牙人以武力為後盾,分別在台灣南北建立據點。這些新到來的不同族群,加上原居於此的台灣原住民,彼此有時衝突競爭,有時合作互助,形成多文化並行發展的時期。 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清代大量漢人移民入臺,臺灣才逐漸變成漢人文化為主題的社會。
.唐山過台灣
清廷將台灣納入版圖後,雖然制定了嚴格的渡台禁令,企圖限制漢人移民來臺,卻仍無法阻擋漢人移民透過合法、非法的各種管道,冒著橫渡黑水溝的危險湧入臺灣。由於漢人移民人口的快速成長,刺激了臺灣西部平原「水田化」的進程,迫使原居於此的平埔原住民必須改變傳統生活方式,面對新社會秩序的挑戰和變化。

.地域社會與多元文化
漢人移民帶著原鄉的文化與信仰來到臺灣,深入台灣各個角落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發展出相異的生活型態、風俗習慣及經濟活動。澎湖及臺灣西南沿海地帶孕育出捕撈漁業和仰賴鹽田維生的生活方式;平原上種植的稻米、甘蔗隨著市場需求消長改良農業灌溉環境; 丘陵地區的武裝隘墾創造出樟腦產業的發展;兩岸間頻繁的帆船貿易更造就了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繁榮光景,這個時期台灣漢人社會在衝突和競爭的環境中,摸索出合作之道,形成因地制宜的多元文化與地域社會型態。 
.鉅變與新秩序
    1895年清廷在甲午戰爭中失利,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帝國夾著現代國家強大的政治力量,透過極權統治,配合警政與學校體系,有系統的推展殖民經濟和教育。在此同時,日本統治也為臺灣帶來西方思想,新式教育及現代化生活。利弊的兩難,令臺灣人在抗拒殖民不平等的苦悶,與迎接現代化的熱切期盼間,摸索著自我的認同,度過半世紀的「日本時代」。
.邁向多元民主社會
    隨著二次大戰結束,臺灣脫離日本統治,轉為中華民國統治,而進入新局。1949年起,政府為防治共產黨勢力進入,實施長期戒嚴。戰後臺灣逐漸從農業社會進入到工業社會,刻苦耐勞的台灣勞工,配合「家庭即工廠」的經濟政策,吸引了全球的代工產業,創造出舉世聞名的「台灣經濟奇蹟」。1987年解除戒嚴後,不同群眾更透過社會運動表達自己的主張,台灣進入自由、開放的多元民主時代。
緬懷台灣篳路藍縷,雖然幾經波折
『福爾摩沙』-孕育臺灣人的母親,依然健在,懷著感恩的心,尊敬她、呵護她,謙卑的共同努力讓 臺灣世世代代子孫,在她的懷抱裡安居樂業,永續傳承。天佑臺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