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與生活參考資料---台中中心 人文學系系學會整理
第五章
悲劇 : 一詞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是指戲劇的一個藝術門類,二是指審美的一種
型態或意境。
恐懼 : 是悲劇所激起的一種最基本最原始的情感體驗。亞里士多德曾把恐懼和
憐憫放在一起加以論述,把它們看作是悲劇威的最主要內容。
《伊底帕斯王》 : 作者索福克里斯,曾被西方文藝思想史上的泰斗亞里士多德
譽為「十全十美的悲劇」,認為它是全部希臘悲劇中最典型、最成熟完的
命運悲劇。
悲劇精神 : 悲劇給人產生悲哀的感覺,但同時給人力量的感覺。這種悲哀與力
量的混成交織,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悲劇精神
人性的缺損 : 非理性的原欲與片面的理性
人性中潛在的野性衝動和本能的慾望且慾望,如亂倫。
有限理性與無限世界鬥爭所形成的悲劇性處境
英雄主義 : 就是他反抗的不是他能夠戰勝的。他反抗的是主宰著整個人類的力
量。正是在這種反抗中,人的主體性的力量才被發揮到了極致。頤。西方英雄主義
: 普羅米修斯是人類征服自然今而受難和人類祈求自然寬恕而贖
罪的英雄主義化身
中國英雄主義 : 中國《山海經》中「夸父追日」的神話也充滿了悲劇英雄主義
的精神。夸父不自量力,但也正因為他的不自量力,使他要與日競走,雖然焦渴而死,卻使他的生命充滿了力量的強度,充滿了英雄主義的精神。
模糊性 : 悲劇對於生存意義的探求,不在於給出任何一種結論,而通過疑問的方式把生存之謎永遠地表現在謎裡。
喜劇 : 是一種凸顯了內容與形式、本質與現象之間的不協調或不和諧,給人以笑的審美類型。
《唐吉訶德》》作者西班牙的賽凡提斯
文學史上的第一部具備現代意義的小說。
唐吉訶德這個人物成為世界聞名的形象,經常用來比喻敢於衝擊社會不合理現象的人,敢於堅持自己觀點到底的人,或不自量力、脫離現實的人。
亞理斯多德認為悲劇的組成包含哪六大要素?
悲劇組成的六大要素,包括情節、人物性格、思想、敘述、音樂、場景。
情節是悲劇中最重要的,是悲劇的目的,它包括突轉、發現和苦難。
人物性格展示抉擇的人性特質
思想是指能夠得體的地、恰如其分地表達見解的能力
敘述是指用詞表達意思
音樂則是最重要的裝飾
場景雖然吸引人,但是也是最次要的。
希臘哲人亞理斯多德如何說明悲劇的構造?而悲劇之於審美主體有何用?悲劇理論中,認為悲劇具有什麼樣的效果?
a : 亞里士多德認為完美的悲劇結構應該是,(1)複雜的,要有突轉和發現(2)模
仿足以引起憐憫和恐懼之情的事件,(3)單一的結局,不能較好的人與較壞的人有相反的結局。
b : 為悲劇所帶給觀眾的是一種情感淨化作用,即宣洩淨化。引起觀眾對原因、對知識的追索,它能夠強化心靈,「把人引到最高尚的方向」。它使人的心靈得到陶冶和淨化
c : 悲劇的淨化作用就是幫助觀眾把過強或過弱的恐懼與憐憫之情轉變為適度,
滌淨人類心靈中的被社會壓力所壓抑的情緒,情緒因得到紓解,充分發揮審美欣賞對於人的有益的一面,即通過充滿快感的審美獲得知識,使悲劇潛移默化地提高道德水準。
悲劇的積極效果和消極效果各為什麼?請以《伊底帕斯王》為例說明之。
積極效果 : 人物所表現出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伊底帕斯身上蘊含的悲劇精神,尤其是他勇於行動和承擔責任的態度,為我們現代人昭示了一條認識自己、完善自己和拯救自己的途徑,從而具備了一種人文意義上的現代性啟示。在這個痛苦抉擇的過程中,人顯示了自己的尊嚴,體現了人生的價值。
消極效果 : 至於命運,他只有認知,沒有怨懟。伊底帕斯最終也接受一種亙古以來的由神所代表的秩序,不管那秩序在具體事件上是多麼專橫殘忍。對於他自己,他在大風大浪之後,現在也能釋然。他知道,生命中總有那麼多的意外和偶然,像一個人生下來的父母是誰,或環境怎樣,都非人力所能控制。
古典命運悲劇與「崇高」此一審美形態有何關連?
古希臘的「命運悲劇」實際上反映了人類社會初期,弱小的人類面對強大的自然
界和不可抗拒的命運,雖然努力掙扎,最終仍然導致悲劇性的結果。
悲劇美是一種崇高之美,悲劇感能震撼人的心靈,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昇華,堅
定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悲劇中的主角總被安排了「破滅的結局」,不禁令人嘆息,然則吾人還是欣賞
這些令人落淚的悲劇,為什麼?
以伊底帕斯王為例,演繹自由意志與命運的衝突,不僅突出了命運的捉弄,更強
調了人性的缺損。伊底帕斯身上蘊含的悲劇精神。尤其是他勇於行動和承擔責任
的態度,又為我們現代人昭示了一條認識自識自己、超越自己和拯救自己的途徑,
從而具備了一種人文意義上的現代性啟示。悲劇精神神所展示的生命能量、窮途
顯達的人生際遇上,遠比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幅度更為寬廣和深邃,從而形成了一
種特殊動人的藝術感染力
何謂「透明錯覺」?喜劇如何運用「透明錯覺」來創造喜感?
「透明錯覺」是喜劇作者刻意的安排,將劇中某些核心行為虛構得重要且偉大,
但是到頭來卻毫無意義,白忙一場。
喜劇運用a低下卑劣的事物以高尚堂皇的面貌出現 : 這種喜劇類型一般稱為「諷刺喜劇」,作者以這樣的反差與錯覺來嘲笑劇中人物的自以為是。
b無足輕重的東西以異常嚴重的面貌出現 : 稱這類喜劇為「生活喜劇」或「浪漫喜劇」。觀眾體認到自己不過上了當,錯覺已經被解消,方式既突然又意外,然則終究還是無傷大雅。
喜劇的審美效果如何發生?其與嘲笑的區別何在?
喜劇的審美效果 : 喜劇是引人發笑的藝術,喜劇性藝術具有「寓莊於諧」的美
學特徵。「莊」是指喜劇的主題思想體現了深刻的社會內容,「諧」是指主題思想
的表現形式詼諧可笑。
喜劇領域中有著諷刺、滑稽、幽默、詼諧、悲喜劇等多種形式。幽默的特徵是表
面的玩笑隱藏著內在嚴肅的含義
; 嘲諷卻是表面的嚴肅隱藏著內在盡情的嘲
弄 ; 當嘲諷帶有一種尖銳的、辛辣的味道時,它就變成了諷刺,諷刺所反映的
對象旱社會生活中的否定現象,諷刺就是要無情地揭露隱藏在外表假象中的內存
本質
第六章
※醜:「不美即是醜」。從本質上說醜的確是做為美的對立面而存在,而當人的本
質力量受到壓抑和排斥,反而被非人的本質力量所控制時。那麼對象呈現出
的便是醜。
※荒誕:是一個哲學概念,也是一個美學概念。荒誕表現為:意義的缺失,關係的斷裂,邏輯的混亂,常理的違背,語言的貶抑荒誕反映在文學藝術中則具有更高的哲學意義和審美價值。「看清陰影,是為了追求光明。負面文化是文化的陰影,因為它背朝陽光」。
※荒誕派戲劇:是20世紀50年代在西方戲劇領域興起的一種和傳統戲劇規律完
全背離的新型戲劇,因此被稱為「先鋒派」、「反戲劇派」、「反傳統戲劇派」。
※存在主義文學: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產生於法國。從根本上說,存在主義文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定合二為一的東西,存在主義文學傳達了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
※黑色幽默:從60年代到70年代初風行美國。黑色幽默植根於當代美國社會生活的土壤,是當代美國文學史上引人矚目的現象。
※虛無:理性的限度與生存狀態的非理性,即虛無,是人類無可逃避!的震撼與覺醒,人類意識到:只有當理性能夠認識非理性時,理性才能夠獲得新生,如果理性只能夠認識理性時,那麼消解的就只能是理性。。
※「醜」在審美活動中的消極與積極作用為何?
1、醜對美的反襯
2、醜對美的反激
3、化醜為美的條件
※醜藝術的特有審美趣味何在?
醜藝術的特有審美趣味分為:1情趣、2理趣。
當讀者以自己的正常經驗為標準,突然發現這些物件的反常時,他既會因為自
己擁有正常正確而感到自豪自信,又會因物件的反常錯謬而心生蔑視,並通過
笑將這些情緒肆無忌憚地發洩出來,此時人們會體驗到一種情緒快樂。這是醜
的情緒吸引力,即情趣。醜藝術展示的是極端反常的物件,在形式和內容上都
有著巨大的新奇怪異特徵,會激起讀者強烈的探究欲望與好奇心,對他們產生
強勁的理智吸引力,這是醜的埋智吸引力,我們可稱之為理趣。這情趣和理趣
合在一起,就是醜藝術特有的趣味。
※西方美學對「醜」的界說有哪兩種類型?
分為1客觀形式、2,主觀感覺說。
1客觀形式說如的德國「美學之父」鮑姆嘉通的形式完善說,他認為「完善的外形就是美,相應不完善就是醜。
2主觀感覺說代表人物是德國的心理學家,移情派美學的重要代表谷魯斯。他認為「醜這個範疇是在審美的外觀上肯定會使高級感官感到不快的東西」。
※藝術家可以用什麼方法將生活中的醜轉化為美?
1化醜為美必須以藝術家健康的審美情感為前提
2化醜為美,必須堅持藝術創作的典型化原則
3誇張、諷刺是化醜為美的重要方法
4高度的藝術技巧對化醜為美有重要作用
5利用審美主體的逆反心理,賦以新鮮的、活潑的醜的形式
6轉化醜向藝術美化時,考慮到「接受者」在其中的作用
※除了要有「震撼感」,醜藝術的構成還需要什麼要件?
醜藝術之所以是一種傑出藝術,是因為它同時具有震撼、神奇、智慧、有趣這四種功能。
※「醜藝術」與「惡藝術」該如何分別?
藝術的形式反優美是醜藝術,內容功能上害人害己害社會是惡藝術。醜雖然在內容上充滿醜惡,但它依靠自己的滑稽形式使讀者在笑聲中否定了醜惡,所以在本質上是一種美善藝術。而醜惡物件在形式上是醜,並沒有滑稽,當然就不可能通過讀者的笑聲來否定這內容上的惡,所以它在本質上完全不同於醜藝術。
※何以我們說「荒誕」是一種極端化了的「醜」?
審美對象和形態實際上成了「古代和諧美」、「近代醜」和「現代辯證和諧美」三種,而崇高和荒誕只是一種過渡形態,只是美和醜的一種組合形態。由「崇高」經「醜」向「荒誕」的演進,呼應了自由工業社會、壟斷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的演變,與主客體的日趨極端對立和相互否定,與主體理性的高揚和感性主體的衰亡,「上帝死了」,「人還活著」,這便是極端對立的「醜」。現代社會不但「上帝死了」,而且「人也死了」,荒誕的客體完全否定本體的統一性和本質性,一切都變得無中心、無深度、無本質、無意義。
※ 誕意境如何刻化出人類在後工業社會的尷尬處境?
後工業社會是一個資訊社會,資訊社會的知識爆炸,瓦解了舊有的分類概念和標準,造成了理性主義處處碰壁的窘境。從實在論到存在論、從認識論到理解論、從絕對論到相對論、從決定論到選擇論,總之是一切都走上了不歸路。人類在歷史上首次發現,現實並非一個圓型的足球,只存在著一個中心,而是一個橢圓形的橄欖球,存在著不同的圓心,因此每次落地反彈的方向都是不同的,根本無法預料,也不必去預料,因為這是人類必須無條件加以接受的現實。
※荒誕審美形態的出現如何呼應了現代工業社會的變遷?
傳統美學充滿了精神貴族的氣質,「理想在別處」、「幸福在別處」、「愛情在別處」、「美在別處」,是其一貫的思路。然而,它的審美理想在某種意義上又有其虛假的一面,甚至是虛偽的。
進而言之,荒誕的美學意義還只有在敢於承當「在世界中」的命運的基礎上才是可能的。換言之,這就是不再對現實說「不」,對未來說「是」,而是對現實說「是」,對未來說「不」,人生有意義,所以才值得一過,人生沒有意義,同樣值得一過,荒誕坦然地「接受這令人痛苦卻又奇妙無比的挑戰」。
第七章
※ 時尚的定義:「時尚」可以說就是人們出於感性炫耀的目的所追求的新穎流行
的感性行為方式。至少擴展到以下三個層面
1裝飾類時尚,亦即圍繞人體以及各種日常用品展開的裝潢活動
2休閒類時尚,亦即人們在休閒時間從事的體育健身、旅遊觀光等娛樂活動
3媒體類時尚,亦即人們廣泛參與通俗音樂、電影電視、流行舞蹈等活動。
※公共藝術:整體而言是指設置在公共空間的藝術品,具備了地緣性、大眾化、可親性、趣味性、多樣性、安全性、互動性、融合性等等特質,並可發揮以下之功能:提昇空間品質、整合強化居民之心理圖像及表現人文特質和區域特色等,已經成為溝通雅、俗兩文化領域的普遍媒介。
※公共藝術的發展:分三期
1前公共藝術:神權與藝術的博弈
2早期公共藝術:沙籠藝術與中產階級的特權
3現代主義時期的公共藝術:文化菁英的壟斷
※大旅行時代:臺北市捷運內湖線松山機場站設置了一件晶瑩透明的公共藝術,是以玻璃與不銹鋼為材料建構成的「大旅行時代」。在大眾運輸如此發達便捷的現代,機場不限於少數的經濟優渥階級的人出入往來,亦已不再是離別之苦的代名詞,而是人人都能跨足、且充滿盼望、歡樂、準備迎接新體體驗的前哨站。本作品以「大旅行時代」為主要表現意涵,這樣的概念來自於松山機場站為航空、捷運及都市中重要路段的交匯點。
※審美:是心理處於活躍狀態的主體,在特定的心境、時空中,在歷史文化的滲透下,對於審美客體作美的觀照、感悟與判斷。
我們若要認識生活,那就要遵循從感性-知性-理性這條途徑,獲得對生活的理性認識,從理論上去掌握生活。
若要去體驗生活,獲得對生活的精神享受,那就可以沿著直覺-反思-領悟這條途徑,獲得對生活的深切體驗。
※纏足:中國古代特有的習俗,始於五代止於民國,持續了一千年的時間,體現了中國古人的獨特怪癖的審美習俗和男尊女卑的社會結構,古代婦女纏足是中華民族的一種變態扭曲的審美文化現象。
※人類的服飾不但有各種的實用價值,也具有審美的功能;請問其「精神」要素與「物質」要素之間的關係為何?
人們對服裝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但從大的方向可以分為兩種需求:
1來自生理方面的物質需求:表現在人類做為生物存在時,對應外界自然環境和
自身生理現象的一些實用性的需求,如冬天穿棉背人體的生理需求。
2來自心理方面的精神需求:通過人為改變人體的形態而達到當時審美需求的一種裝飾手段,人本身在過程中得不到任何的舒適體驗和幸福享受,反而要忍受著巨大的痛苦與折磨,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所產生的一種畸形的審美和精神需求。使自己當時的審美,以得到他人的認可,從而提升自己的地位。
※德國美學家席勒如何以「遊戲活動」來界定美的本質?如何平衡了我們的感性與理性?
席勒說,希臘人的本性,把藝術的一切魅力和智慧的全部尊嚴結合在一起,不像我們的本性成了文化的犧牲品,他們既有豐滿的形式,又有豐富的內容;既能從爭,既能從事哲學思考,又能創作藝術,既溫柔又充滿力量。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想像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結合成的一種完美的人性。席勒認為,這種既豐富又和諧統一的人性的全面發展。惟有通過藝術和審美教育才有可能,因為「經過教養的鑒賞力通常是同知性的明晰、情感的活耀、自由的思想以及行為的莊重聯結在一起的,而缺乏教養的人則與此相反。」通過審美,使人心既有鬆弛的解放也有專注的緊張,理想和現實、感性和理性、激情與理智均在審美鑒賞的愉悅中和諧一致。
※誠如黑格爾所言,「藝術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實用美學的領域中,精神如何透過物質而自我展現?請以中國古代之纏足為例說明之。
對於人體的自然狀態來說,纏足是人為地施加於身體的扭曲的「美」。為什麼「纏足」這一變態審美會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